杀了一群家产丰厚的大臣,收回了藩王封地和代表了江南士族的东林大佬名下的地产,但这也只能暂时的缓和一下大明的财政危机,大明近几年是年年财政赤字。现在有钱了就要补发军饷,换装火器,新建水师,修建官道,这一切那一样不是要大比银子。
火气烧钱,水师无底洞,还要面对小冰河时期不乱来袭的天灾,陕西等地的大规模农民起义,这次抄家来的钱。全方面投进去,那么多项目同时启动,这点钱也不够自己折腾几年的。
现如今女真人被自己坑了一把,国内的那帮造反的农民军还没成大气候,短时间大明的外部威威胁已经被自己暂时压下去了,这段时间,一系列的改革正好趁机推行下去,不然错过这一段平稳的时期,自己的麻烦就大了。
雨后的天空一片湛蓝,群臣跪地,藩王叩首,天坛上码放这一颗颗滴着血的人头,一阵风气吹散云朵,太阳洒下的金色光辉投射到崇祯身上,下方群臣抬首只见到崇祯身后升起万丈光辉,犹如天神一般,讽刺的是,披着光辉的崇祯却是手提长刀,脚踏血水,背后跪着一具具失去头颅的死尸,这一幕如神如魔的身影却是深深的映入了在场的百官心中,成为这一辈子挥之不去的噩梦。
“大伴,让翰林的人准备一份皇榜,把这群被斩了的佞臣所作所为昭告天下,记得把抄家查获家产附上”杀了那么多人,即使自己是皇帝,也要给天下人一个交代,当然要是自己不在乎暴君之类名声,那也就无所谓了,不过抄家抄出那么多家产,在有人说被杀之人是清白的被冤死的,跳出来搅风搅雨的,皇榜放出天下皆知后,朕倒要看谁还敢替这群死人说话,谁还敢利用这次事件给挑起事端。
经过了崇祯掀起的这一场杀戮后祭天大典继续,在接下来一系列的乱七八糟的仪式后,整个大典终于结束了,崇祯相信有着这么多高官的人头作为祭品,这片天地如果真的有灵的话,肯定会非常满意自己的祭品。
夜晚的皇宫里在崇祯打发走身边的内侍,独自一人坐在宫后苑的一个长廊上,静静的看着这大明的天空。今天自己下旨杀了那么多人,虽然都是一些该死之人可是自己的心情却控制不住的低落,原本稍有空闲,崇祯就会去批阅奏折,可是今天就怎么也没有那个心思,拿着奏折,不注意就走神发呆了。
既然没有批奏折心思,索性就起身在这皇宫内院,四处走走,散散心,在宫后园的一个长廊附近,有一个小溪流过,看到这个小溪流后崇祯就坐在这长廊上,看着眼前的溪水发起呆,这一呆就是几个时辰,不知道为什么崇祯就是不想离开这里,也弄不明白这里是什么吸引了自己。
在这安静的夜色里一阵若有若无琴声传来,因为崇祯坐在这里,在天色还没暗下时,就早有宫女在这条长廊上点燃了烛火,小溪上方也慢慢的漂来一个个载着灯火的小纸船,崇祯顺着溪流拾步而去,随着距离的接近,这琴声越来越清晰,虽然自己不懂琴,可是崇祯却从这琴声里感觉到孤冷与枯寂。
这弹琴之人的琴艺十分高超,即使自己一个不懂音律的人,在听到这琴声后,都可以从中感受到弹琴者的心境,这深深宫里,除了宫女嫔妃,是不会有其他人的,“不知是何事让你的琴音充满了孤寂与凄凉”崇祯自言自语的往琴声传来的方向走去。
远处一个宫装女子,坐在画廊里,随手拨弄着琴弦,溪边的石台下漂荡者一首首亮着灯火的小纸船。
崇祯的脚步声引起了那位弹琴的宫装女子注意,女子抬头看到了站在溪边的自己,天空无月,只凭借着烛火,二人都没有看清对方的脸。只是不知道什么原因让两人同时沉默了。
远处传来一阵脚步声,崇祯转头一看,原来是自己皇后找来了,“皇上夜晚寒气重”说着皇后上前帮自己披上一件披风“皇上今天累了吧,让臣妾陪皇上一起回去休息吧”皇后拉起崇祯的手,往自己的寝宫方向走去。
等到崇祯在回首,已无那宫装女子的身影,只是那女子的宫装却是红色大袖衣,衣上加霞帔,红罗长裙,红褙子,首服特髻上加龙凤饰,衣绣有织金龙凤纹,却是和自己身边皇后所穿的凤袍规格一般无二。
第二天,早朝。
崇祯高坐龙椅,下方百官拜见,只是今天上朝的人数,比起以往却要稀疏不少,一场祭天大典导致数千人人头落地。
“朕打算裁减地方三司,同时巡抚设为常职,日后一省大权尽归巡抚,诸位卿家意下如何”整顿吏治,精简官吏这是崇祯早就想做的事,现在大明管事的太多了,一个地方就有总督,巡抚,三司,更有监军太监,镇守太监,人多了,一遇到事就相符扯皮,推卸责任,现在正式明确划分职责,确认权利所属,以后在遇到扯皮的事情就好问责,正好也乘机替换一些无能之人下位。
“臣谢皇上”听到崇祯让自己退朝后留下去御书房,史可法一脸高兴的道谢了。
看到史可法这样的表现,崇祯就不怎么不高兴了,你早早谢什么啊,朕还没答应给你钱好不好,哪有这样的。
“诸位爱卿,商议一下,看看朕的这个提案怎么实行比较合理。”身为帝王的自己也只能提出一个大致的方向,接下来具体的实施还是需要靠朝中的各位大臣。
崇祯的话刚说完下方群臣就开始三三两两的聚到一起叽叽喳喳的讨论开来。
“这样的方案听起来可行啊,本官认为可以一试”一个清流老臣点头道。“是可以一试,不过这样的方案可是透支了大明未来的国运,度过了目前的难关,以后怎么办,一下子大明北方十来年的赋税就这样没了,实在是有点可惜啊”一个东林党的遗留官员上前质疑到,对于东林党崇祯并没有赶尽杀绝,毕竟东林还是有着一些实干的官吏。
对于东林这个党派崇祯主观上并没有什么恶感,让崇祯恶心的是后来的跳河殉葬嫌水冷的那群东林继承者,任何一个能发展期起来的党派的初衷都是美好的,也只有这样这个党派才能茁壮成长,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党派的初衷又有几人还记得。只不过东林党的初衷有点过于超前了,不只是崇祯,就是任何一个皇帝都不会认同的。
东林党首先是反对封建独裁专制,极力抨击和反对大宦官大官僚的专权乱政,提出了具有民主思想色彩的口号。他们强烈要求革新朝政,并提出“利国”“益民”的政治原则,把百姓看作社会的主体。只是在封建王朝发展到顶峰,儒家忠君爱国思想大行其道的时候,提倡这种反叛的思想,一下子就把皇帝,太监,大臣都得罪死了,难怪发展到后来,东林成为了一个藏污纳垢的地方,所有高层都忘记了东林的创立宗旨,不是想忘记,而是在那种情况下,提出这种思想就是找死。
崇祯是后世来的,对于民主比这个世界任何人都了解,民主只是一个魅力的笑话,正真的民主在地球上就没有实现过,至少在自己生活的那个时代都没有实现过,即使二十一世纪最强大的三个国家,虽然号称民主,实际上呢,先说哪个公认的最强大最民主白头鹰吧,白头鹰的民主应该说是财团民主制度,因为这套制度原本就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势力后制定的,当然是要确保资产阶级掌握核心权力,权力是在资本家手里,不是在美国平民手里。
接下来在看看那头北极熊,民主什么的啥也不说,你就看看北极熊的主人都在位多少年了,现在依然在位,估计在有生之年是不会退位了,至于还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民主的进程,我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省的和谐。
崇祯认为大明未来最理想的制度,就是君主立宪制加上内阁制组合了。当然这个君主立宪制一定要是后世德意志第二帝国是二元君主制,而不是议会的那种,崇祯可不希望自己被架空了。这也是最符合大明未来的国情的。
至于现在就搞君主立宪制,崇祯想都没想过,崇祯十分明白在这个时期,帝国需要的是集权,任何放权的行为都是白痴的,只要自己敢放权,崇祯相信自己的帝国,瞬间就会变回春秋战国的局面,诸王并起,乱世不休。文化环境不同,帝国没个几百年的缓冲,不想死的话民主的话题还是不要提出来好。
这群大臣商量了半天,最终还是史可法这个倒霉孩子被推上了前台,“皇上,要是遇到一个家庭只有老人,或者只剩下孤儿寡母的,没有青壮参加徭役,这样的情况在遇到税收翻倍,是否太过于残忍了”一众大臣思考过,提出了一些补充,现在就有史可法提出了子新的问题。
这倒是个问题。崇祯坐在自己的龙椅上摸着自己的下巴,思考着这个问题“这件事既然是爱卿提出来的,那就让爱卿去办理,朕打算清查全国人口,以后所有的在帝国居住生活人,户部全部登记清楚了,籍贯在哪,现居何处,制成一个腰牌,每个人出自己籍贯所在地的人必须携带腰牌,没有腰牌的一律带回衙门确认身份,凭借腰牌,女性达到45岁,男性48岁,即可免除农业税收,孩童则在18岁后开始缴纳农业税收”这腰牌设定,崇祯完全就是按照后世的身份证来设定的。
“制作腰牌的同时张贴皇榜,凡私刻腰牌者,满门抄斩,举报者得其家产一半”满门抄斩,这一条足够为举报者解除后顾之忧了,再加上私刻腰牌者的家产,崇祯相信,没那个家伙干跳出来做假了。刻制腰牌的权利,崇祯打算下放到府衙,至于再低层次的县衙,为了腰牌真实性就不能放权了。
“皇上圣明”众臣高呼圣明。一个腰牌而已,随身携带还是很容易的,这点小事是没必要和皇帝唱反调。
“朕记得张居正好像还有后人吧,派人去找来,朕打算见一见,当初张首辅很多的为政举措还是不错的,就这样含冤而死有点冤枉了”张居正的改革没能坚持下来实在是可惜了,要是坚持到自己这里,大明何至于衰弱如此。
Paragraph comment
Paragraph comment feature is now on the Web! Move mouse over any paragraph and click the icon to add your comment.
Also, you can always turn it off/on in Settings.
GOT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