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口港,渔业行会会馆,一场激烈的讨论正在进行,在座的会员们,全都是从业者,要么开着鱼行,要么拥有船队,成日里和海鱼或鲍鱼(咸鱼)打交道,一身鲍鱼味。
所以渔业行会会馆被人戏称为“鲍鱼之肆”,会员们一个个都是“大鲍鱼”。
今日会议,诸位会员就如何更有效捕鱼这一议题阐述各自的看法,大家争论的焦点,在“分工协作”。
按着已经试行的新式“渔业生产”方法,从事海洋捕捞的船主们,应该购入新式渔船(机帆两用),开展建立在新式渔船基础上的新式捕捞、加工作业。
这种新式渔业生产流程,带来的效果确实不错,以吴谦冲为代表的一些船主,靠着购置新式渔船开展捕鱼作业,确实收益颇丰。
但其他拥有旧式渔船甚至船队的船主,却觉得还有更好的办法来扩大利润。
那就是“分工协作”:打渔的船,和运鱼回港的船分开。
这样的捕鱼作业方式,大致如下:不同归属的渔船集中起来,前往某个渔场捕鱼,然后有数艘大型海船在渔场附近游弋,作为“浮岛”,接收各船捕获的海鱼,做好相关登记。
大海船上的船员负责盐渍海鱼,将其装桶,又有机帆两用的新式船只(称为快船),往返于这些大海船和港口之间,负责运输捕获的海鱼。
如此来,负责打渔的渔船可以省去往返渔场、港口的时间,专心打渔,提高捕鱼效率。
这些渔船的补给(食物、淡水以及各类必需物质),当然需要大海船供应,而大海船上的补给总是有限的,所以那些“快船”离港时可以携带补给,不必空舱白跑。
这样的分工协作,可以确保大量渔船能够长期呆在渔场,甚至经历整个捕鱼季节,不需要各船主都购置新式渔船,可以让旧式渔船物尽其用。
当然,在渔区捕鱼的渔船不一定能在茫茫大海上找到作为“浮岛”的大海船,同样,负责运送补给和鱼获的快船也不容易找到“浮岛”。
加上船员长期出海在外,有什么头痛脑热,最好能登岸静养,所以,可以选定渔场附近的特定岛屿,作为“浮岛”的泊地。
小岛上可以搭建临时营地,让各渔船船员有个地方安心休息,或者适当修补破损的渔船(前提是破损情况不是很严重)。
若遇风暴,渔船还有地方避风。
这样一来,无论是打渔的渔船,还是专职运输的快船,都有个固定的目标,不至于在茫茫大海上乱窜。
如此分工协作确实不错,因为大家捕鱼基本都是在近海渔场,渔场附近总是能找到小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