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陕州弘农,城内官署,将作大监宇文恺和几名同僚继续就如何解决砥柱之险、疏通黄河漕运进行讨论,这个问题无论最后采取什么措施,都必须解决,因为丞相已经下了命令。
关中物资输入关中,低下的运输能力是个大问题,必须尽快解决,不然随着时间推移,京城所需粮食越来越多,迟早有一天,原本富饶的关中地区其产出养不活愈发庞大的人口规模。
这不是开玩笑,虽然关中富饶,但因为长安为都城,所以聚集长安城及周边地区的人口有数十万之多,仅凭关中之地的粮食要养活这么多人已经很勉强了。
丰年尚可,一旦年景不好,关中爆发饥荒不是不可能。
故而每年来自关东各地上缴的租粮,就是维持长安百姓生活的必需之物,而关东输入关中的粮食,其数量连年递增。
前年,关东输入关中的粟麦大概是十八万斛,去年输入关中的粟麦有二十万斛,至于今年,种种迹象表明,关东输入关中的粟麦,将近二十三万斛。
这样的数量,看上去不算太多,问题在于无论漕运、陆运,以两京道目前的运输能力想要完成日渐增多的输送量,已经是捉襟见肘。
再过几年,随着天下太平、长安人口继续增加,恐怕每年输入关中的粟麦不低于四十万斛,如果不提前做准备,到时候很容易爆发饥荒。
所以,丞相对于这个问题很重视,也正是因为如此,宇文恺提出炸掉砥柱山、疏浚三门峡漕运航道的方案,让丞相颇为动心。
然而宇文恺这几日在现场再度勘察地形后,对于自己的方案能否圆满解决问题有些信心动摇,但摆在他面前的现实,就是无论怎么做,都不理想。
漕运不好疏通,而陆运同样比较麻烦,因为两京道并不是平坦大道,对于满载货物的马车来说,官道上许多地方崎岖难行,极大阻碍了陆路的运输能力。
连接长安和洛阳的官道,古来有之,战国时名为“崤函道”,汉时因为连接长安、洛阳两京,故而名为“两京道”。
自从始皇帝统一天下、建都关中,到两汉之际,关东粮食、物资输送关中,受限于崤函道/两京道的艰险难行,黄河漕运就成了最合适的运输方式。
但由于三门峡一带黄河水急,漕船逆流航行困难,特别是砥柱天险的阻碍,给黄河漕运带来难以克服的障碍,导致运输成本居高不下。
从洛州孟津启程的漕船,逆流而上经过三门峡入关中、抵达长安,每运一斛粮食(一斛十斗),其成本就超过七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