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pp
16.22% 军阀治世 / Chapter 51: 第十九章:登莱游击

Chapter 51: 第十九章:登莱游击

  消息很快传到了赵家堡。

  事件的发展超乎了赵岩的预计,就算是最为乐观的刘衡,也对事件的发展目瞪口呆,吴安邦竟然直接被逮捕问罪,任他如何想也想不通其中的门道。

  说到底还是因为赵岩在山东商帮中的地位,此刻的赵岩可是山东商帮中的财神,此次吴安邦图谋赵家的玻璃镜已经触动了他们的神经。

  若是玻璃镜的秘方只有赵家知道,那么整个山东帮的商人都有银子赚,若是这玻璃镜的秘方流落出去,哪还有这样的特权。到时候天下商人都可以卖,哪轮得到山东的商人。

  这个道理已经是挑明了的,绝大多数山东商人都在遵守,这会有人跳出来破坏规则,必然要有所动作。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啊!

  在郑世琏的带头下,朝中有人的都去打了个招呼。赵岩贿赂了巡抚朱大典,郑世琏等人感觉还不太保险,所以让山东布政使也参了吴安邦一道。

  加上吴安邦一没人脉,二没兵马。完全是炮灰一个,朝中几乎没人帮吴安邦说话。反而因为山东商人打过招呼,所以许多大员纷纷给赵岩说好话。

  吴安邦之所以想图谋赵家的玻璃镜,就是因为没银子。登州这穷地方,再怎么捞也就那么点,如何拿得出银子在朝中打点?

  不过朱大典还是有些惴惴不安,流贼刚在汉中诈降突围,陈奇瑜的下场可摆在那儿的,此番要招抚赵岩,心中不由冒出一些想法。

  万一这赵岩包藏祸心,在山东闹出什么大乱,那他这巡抚的帽子可就保不住了。如若进剿,第一不符合圣上之意,万一闹起来了,他一样掉官帽子。

  虽然心中揣揣,但还是要抚的。

  不过这赵岩上次托郑世琏给他送了上万两银子,已经是在向他示好了,一般来说是闹不出什么妖蛾子的。但这赵岩连总兵吴安邦都敢抗击,也很难保证今后闹不出什么事端。

  于是朱大典把布政使张文举派去了赵家堡,招抚自然是要先谈谈条件的。

  山东三司中,都指挥使司自正德后为世所轻,按察司的王振义又是他的人,唯独这布政使张文举与他不是穿一条裤子的。

  巡抚这种制度,是由上而下形成制约,又是由下而上制约巡抚,下面的道员可以直接上报,若是巡抚弄出什么事端,也是会被他们弹劾的。

  派布政使张文举到赵家堡招抚,自然是有其深意的。万一以后赵岩闹出了什么妖蛾子,你张文举该闭嘴的就给我闭嘴,否则圣上连你一起办了。

  张文举倒是不担心,在郑世琏的陪同下,一起来到了赵家堡。赵岩听到张文举和郑世琏前来,连忙带人出迎。

  赵岩见到这张文举,也未下跪行礼,他是秀才,见官可不拜的。只是对张文举做做了揖。

  “世侄不必多礼,张大人是自己人,呵呵!”郑世琏笑道,张文举也笑着点了点头,“想不到如此年轻,真是英雄出少年啊!”

  “百忙之中劳烦大人前来,学生深感惭愧。学生已备好酒菜,大人这边请。”赵岩直接过滤了张文举的高帽,脸上挂着不卑不亢的笑容。

  “好。”张文举点了点头。在赵岩的带领下,进了赵家堡。

  张文举在进堡时仔细看了看赵家堡那奇形怪状的城墙,问道:“这城墙怎造得如此模样?”

  “此为棱堡,敌军若攻此堡,不论攻哪一面,左右皆可救之。三面火砲、箭矢齐下,附蚁攻城之敌必然死伤惨重。棱堡乃是西洋人所造堡垒样式,天启三年福建巡抚南居益乃上奏驱夷,於天启四年正月开始进攻澎湖,以兵船两百艘,拥众万人之势对付只有军舰十三艘,军队九百馀名的红夷人却八个月不下,全因红夷人建有棱堡在澎湖之上。最后因红夷人孤立无援,方退至小琉球。”赵岩在一边说道。

  “嗯!此堡不错。”张文举心中一动,神色上却未有变化。

  进了赵家堡,将张文举请入席中,在一桌丰盛的酒席中,张文举显得比较热络,和赵岩把酒甚欢,果然是自己人,连称呼都变成了贤侄、小侄。

  “贤侄操练乡勇保境安民,圣上有意破格录用,巡抚大人打算让你担任登莱游击,不知贤侄可愿意?”张文举问道。

  “登莱游击!”赵岩心中转了转,大明的武官体系是总兵、副总兵、参将、游击、守备。这游击将军说低不低,说高也不高。

  赵岩知道自己没怎么闹开,所以也弄不到什么太高的品级。要是闹大一些,估计弄个总兵也有无不可。

  不过品级这东西赵岩并不是很看重,品级不过是决定饷银、俸禄这些东西,他还不缺那么点钱。

  在这乱世,最重要的还是手头有兵。手上有兵,皇帝也只能徒呼奈何。

  “为国出力,小侄自是无有不愿。”赵岩慷慨状,直接答应了下来。

  “好,贤侄有此报国之心,想必圣上定然也会因此大慰。”张文举笑道:“不过贤侄有什么要求可就要说出来,本官回去也好像巡抚大人说明。”

  “小侄别无他求,只望能在山东调动兵马剿匪。小侄手上有精兵三千,按一般的待遇就可。”赵岩说道:“只是希望巡抚大人能从军中拨调一些工匠过来。”

  这次受抚的主要目的是转正,有个名正言顺的身份,品级高低都无所谓。其次能捞点工匠来也好。

  “好,这些本官会向巡抚大人转告的。”张文举想不到赵岩的条件竟然如此简单,实在是太好满足了,心中不由十分满意。

  ……

  张文举回到济南,把赵岩的那些条件向朱大典说明后,朱大典沉吟了许久,说道:“兵马自是不能随意调动,他若要出登莱剿匪,可先报与本巡抚。至于些许工匠,调拨一些给他也无不可。”

  随后朱大典又派人到赵家堡跑了一趟,商议招抚的详细协议。

  赵岩对于不能随意将兵马调出登莱也不在意,你不让我调,可以偷偷的调嘛!这也没什么好纠缠的。

  双方主要商议的还是工匠方面。

  赵岩要的工匠数量较多,直接开出了500名工匠的数量。

  “什么!500工匠,他要那么多工匠作甚?”朱大典惊疑不定。

  “那赵岩他说朝廷财政困难,为减轻朝廷的负担,他军中的军器可自筹,只是缺少工匠。”

  “既然他愿自筹军器,那便让他到各大卫所挑人好了。”

  ————

  今天就两更,明天加快速度写。

  起点中文网www.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Chapter 52: 第二十章:棉价

  三月二十三,朱由检批复了山东巡抚朱大典的奏章,赵岩就抚为登莱游击。朝中大员对此并为太多异议。

  游击将军,那已经是天启年间的行情了。照现在的行情,一般都是给副总兵。朱大典能以登莱游击的品级成功招抚,着实已经难得可贵。

  ……

  朝廷批复的消息传到山东后,赵岩随即派人到各卫所挑选工匠。将印、文书这些虽然还没到,但赵岩已经与朱大典达成了协议。

  赵岩的驻地就设在黄县,总剿登莱二地土匪。朝廷不负责赵岩所需军器筹备,拨给五百名工匠自造。

  这段时间朱大典派人在黄县调查了一番,心中的猜疑也渐渐放了下来。根据调查结果,赵家的确在登州的几个县都设了粥棚,黄县县令唐贤明也证明赵家在安顿流民,同时赵家与民无犯,又四处派乡勇剿匪。

  再加上赵家乃是书香门第,其父赵贵是万历三十一年举人,赵岩也是一名痒生,与一般粗鄙武人不同。

  而且孝敬也多,上次一出手就是黄金千两。

  朱大典的心思也活络了起来,若这赵岩能用好,完全是一个绝佳的打手,这对他的政绩很有帮助。

  所以赵岩要工匠,也就随便他去挑。

  当赵岩带着五十多骑到济南面见朱大典时,朱大典在府衙内见赵岩不过十七八岁,心中不由吃惊。

  “赵岩你今年几何?”朱大典不可思议的问道。

  “回大人,虚岁十八。”赵岩作揖回答道,心中也有些微汗,这年纪的确骇人了一点,不过年轻就是本钱,倒也不错。

  “十八啊!好年纪。”朱大典不由羡慕的说道,不由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如赵岩这般大时,还在埋头苦读。到如今,已经五十三了。

  惆怅了一会,朱大典呵呵一笑,“十八岁的游击将军,在我大明朝也是少有,可有表字?”

  “还未取表字。”赵岩摇头说道,表字这东西是成人礼之后取的,自己来之前还没经历成人礼,估计还要等两年。

  “嗯!本大人给你取一表字如何?”朱大典见赵岩没表字,叫起来不太亲切,出言问道。

  “全凭大人。”赵岩谦逊的说道,对这表字也不是很在意,爱怎么取怎么取吧!

  “岩,意坚,你此番就抚,就取表字‘持坚’吧!望你能持坚而忠,今后莫要做逆君之事。”朱大典琢磨了一阵,语重心长的对赵岩说道。

  “持坚?”赵岩心里念叨了几句,感觉还行吧!于是嘴里喊了个口号,“谢大人赐字,下官必然忠于圣上,忠于大明。”

  喊完口号,心想,本将军忠的是民族,要是朱由检扶不上墙……#@#¥%*%~~~~

  “上任文书估计很快就会到了,你就任登莱游击,如今登莱匪盗横行,你有何打算?”朱大典问道。

  “匪盗自应派兵进剿,只是登莱一些地方豪族也时常客串为匪,若剿之恐遭非议,大人您看是不是……”赵岩对朱大典问道,想从他手里讨些特权来,比如剿了那些地方豪族,朱大典给帮他顶缸。

  “这个……可先警告一番,让他们悔过便可,之前之事就不必追究了。”朱大典的回答却是让赵岩噎了个半死。

  靠,这老头,看来指望他来顶缸是不用想了,只能自己赤膊上阵了。

  ……

  出了巡抚衙门,赵岩带着人在街上逛了起来。济南靠近运河,所以比较繁荣,街上的人还是比较多的。但繁荣的背后,街上却有许多衣不蔽体的流民、乞丐。

  倒也有一些人开了粥棚,只是施粥的人毕竟太少。

  一些人甚至挂牌出卖,只要花一点钱,就能买走。去年冬天,济南城估计冻死不少人。此前赵岩招募流民的范围并不大,只是在黄县周边的州县。

  一路上赵岩闲庭漫步的在一家家店铺看了起来,不断的询问着物价,碰到感兴趣的东西直接掏钱买下,让他的亲兵提着。

  赵岩的亲兵是刚选拔组建的,全是营中的精锐。

  询问物价自然有他的用意,在这明末最重要的,还是银子啊!多了解了解市场,也懂得什么东西能赚到银子。

  在布店里赵岩发现这年代的棉布竟是按斤秤的,绝对是童叟无欺。一公斤棉布的价格大概在八分钱银子左右。

  根据了解,棉花的价格南北差异极大。

  南方的棉花一担大概能卖到4~5两,而北方的棉花,一般是一担1~2两,每担50公斤。

  棉花的价格,还得看有无布商前来收购,若没有多少无布商收购,那么价格可能会跌倒不足一两银子。

  棉布价格在南方一般能卖到每公斤二钱银子,其中应该和南方的经济更发达有关,经济越发达的地方,物价一般都越高。

  同时南方的银子也比北方的多,因为海外的银子流入后,首先就是留在南方,同时南方的物产也更加丰富。满清南下时,经常随便就能在一家富户搜出十几二十万两银子,郑芝龙的老家自然是首富。

  这些银子一般都落入那些什么贝勒、亲王,满清士兵手里。

  每当遇到外族入侵,遭到屠杀最多都是南方,反抗最激烈的也是南方。

  从利润上看,棉布还是有许多潜力的。

  一公斤棉布卖一钱银子,一担棉布就有5两,利润超过一半,其中又有一些要被销售商赚去,不过利份额计不到五钱。也就是说一担棉花织成棉布还存在2两多的利润,其中的5钱再支给纺纱、织布工人,再扣去运费的话,布商的利润也有1.5两左右。

  若是在南方,布商利润可能高达2~3两。

  卖到海外的话,利润更高。

  从明代的经济情况来分析,南方的布商除了在本地收购棉花外,还会从北方、海外收购价格更低的棉花。

  将这些棉花织成棉布后,销售的地点一般是北方那些发达的大城市,但那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一般都是自给自足以及一些当地的小布商统治市场,很少有南方的布商会去光顾。更多的棉布则是在南方卖,以及出口卖到海外。

  明末时中国的棉布一直占据着海外市场,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这些国家的纺织业一直被压制的。

  他们的棉布不仅价格比不上中国的棉布,质量也比不过。

  质量自然不用说,当代的纺织技术方面,中国是占优势的。至于价格,则是因为银子的数量决定的。

  西方人在美洲拥有大量银矿,必然导致物价上升。而中国的银子更值钱,而且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虽然纺织速度并不一定比西方人快多少,但价格自然更低,也就形成了物美价廉的优势。

  ————

  票票!!!!!!!!!!

  票票!!!!!!!!!!

  另外互推一下好朋友小白菜的新书《地球生存笔记》,《地球生存笔记》已经冲上点击榜了,当初还以为他要扑,算我看走眼。。。。

  起点中文网www.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Load failed, please RETRY

Gifts

Gift -- Gift received

    Weekly Power Status

    Batch unlock chapters

    Table of Contents

    Display Options

    Background

    Font

    Size

    Chapter comments

    Write a review Reading Status: C51
    Fail to post. Please try again
    • Writing Quality
    • Stability of Updates
    • Story Development
    • Character Design
    • World Background

    The total score 0.0

    Review posted successfully! Read more reviews
    Vote with Power Stone
    Rank 200+ Power Ranking
    Stone 0 Power Stone
    Report inappropriate content
    error Tip

    Report abuse

    Paragraph comments

    Login

    tip Paragraph comment

    Paragraph comment feature is now on the Web! Move mouse over any paragraph and click the icon to add your comment.

    Also, you can always turn it off/on in Settings.

    GOT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