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志远和医院打交道多了,自然体会的更为深刻。父亲手术后更是离不开医院了,听医生说至少得住一个月的医院。
志远也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父亲以后可能要经常和医院打交道了。可是医院不是免费的旅馆,住在这里的人是要花钱的。自父亲住进了医院之后没有一天是不花钱的,医院的每一个服务项目都不是免费的,比如给你量一个体温是要收费的,你的床位是收费的,……总之,从你住进医院的那一刻开始你就掉进了债务的深渊。
病房里,志远细心的给父亲擦着手,父亲正在治疗之中,不能随意的下床,父亲的护理工作都由志远来完成。志远习惯了这种工作。
护士来了,每天来病房次数最多的就是护士了,护士是医院里干活儿最多又最辛苦的一群人。护士对志远说:“你是这个床的家属吗,该交费了。”护士说完就走了,志远又犯难了,怎么办?又该交费了,每一次护士来催费对志远来说都是最痛苦最恐惧的事情。他不想让护士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催费,可是没有办法啊。
志远也想一次性的把所有的费用全交齐了,可是这是不现实的。这段时间来,志远借钱已经借怕了,可不借又不行啊,父亲在这躺着呢,你怎么能撒手不管啊。护士的一句话对志远来说就是一坐大山,这座大山压在他的心二人让他无法喘息。
看着已经被累弯了腰的母亲,志远心里就想,再难也要自己去扛。志对母亲说:“妈,你陪会儿我爸,我出去一下。”
“志远,你去吧,出去透透气儿。”母亲也知道志远不容易,工作忙,一个人挣工资养着三个孩子就够不容易了,现在他爸又住院了,真是苦了孩子啊!她嘴上不说,其实心里很清楚,志远是去想办法借钱去了。
医院门口,车来车往,人来人往,每个人都在忙着自己的一份事情。志远的脑子在迅速的运转着:找谁借钱呢?借钱成了志远生活的主题。志远是从学校出来的,他的敢主要的关系就是同学了,除了同学,再有就是学生了,这是志远能想到的可以借钱的人了。
志远是有单位的人,有单位的人就不能随随便便的请假了。石峰了解志远的情况,知道志远请假也是迫不得已。可是志远是知识分子,不是糊涂蛋,他知道老这样请假不是个事儿。
在医院陪床是个很累人的活儿,志远的母亲岁数大了不能总在医院,时间长了再熬出点儿病来就更麻烦了。所以陪床的事儿只能由志远和几个哥哥来完成了,因为志远住在县城,所以他在医院的时候相对来说就多一些,可长时间这样志远就吃不消了。学校不是自己家开的,作为一个老师总不去上班不是个事儿。
志远打电话给他的哥哥们商量陪床的事儿,自父亲住院后,志远虽然在家里是最小的,可是他操心最多。这个家数他最有出息,考上了大学。上大学时花了那么多钱,现在父亲住院了,出点儿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志远这里是没有问题的,可石花不乐意啊。
石花对志远的意见可大了,她觉得父亲不是志远一个人的,几个哥哥不上学怨不得别人,只能怪自己上学的时候不好好学习。你不能因为这个理由就不想管父亲了,那就太没有人味了。石花就给志远上政治课:“这样不行,你的几个哥哥得和你分担,不能有轻有重。”
“我知道,这就给我哥打电话,商量商量陪床的事儿。学校也打来电话了,催促我上班呢。”志远说得是实话,石峰给他打电话了,学校的工作不能全扔掉。
虽然几个哥哥不太情愿轮流陪护,可他们也不想让村里的人笑话,接到了志远的电话后他们都同意了轮流陪床的方案。方案是方案,志远住在县城,单位里没啥事的时候他就会去医院呆上一会儿,陪父亲聊聊天。
时间长了,志远也就习惯了这种生活,医院成了他的第二个工作单位,每天他都会先到单位里报道,然后再到医院里报道,志远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忙碌。生活就是这样,苦难的来临从来不会给你打招呼,它说来就来了。在苦难的面前,志远也已经习惯了。
Paragraph comment
Paragraph comment feature is now on the Web! Move mouse over any paragraph and click the icon to add your comment.
Also, you can always turn it off/on in Settings.
GOT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