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建安九年,冬季作为照常的惯例,以一年的末尾结束了这个年头。
回顾这一年的时光里,刃心这里,包括整个天下间发生了两件值得记住的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刃心从官渡大败而回,随着刃心的河北四州从各处收缩兵力进行防守,这场由刃心这里挑动的战争,也终于以和解的方式停息下来。
曹操虽然在兖州打败了刃心,但要说反攻,毕竟河北四州的体量摆在那里,现在却依然还做不到这一点。
刘备在那之后也回防汉中,孙权在被两人平分的荆州那里并不安分,这想来是刘备担心的地方。
孙权倒是只知道死死防守徐州,同时和刘备在荆州发生的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足以令他费神。
总之三方折腾了这么些年也没有继续打下去的意思,俱都这个时候在休养生息,恢复元气。
那么不说其他人如何,这一次战争的结果对于刃心来说,即使是大败,也始终是以一个有惊无险,还算可以接受的战况结束。
从宏观上来说。
徐州最终还是打下来了,徐州“成功”给了孙权,只不过最后却是曹操亲手送给孙权的。
许昌刃心也曾经打下来过,只不过最终又被打回来了。
不用说这途中刹那以及汉献帝还作为刃心的战利品,成为了这件事情最好的证明。
这也算是曹操此次最大的损失,没有了汉献帝,也基本上没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的说法。
这是刃心唯一可以认为赢了的一个点,不过河北不同于兖州,汉献帝对于刃心来说,和对于曹操的作用还是有些不同的,这也是汉献帝反而令刃心处理起来有些棘手的原因。
但第四场“次元对决”,他再一次获得胜利,这是事实,也才是最重要的。
虽然这一次,刃心的“气运”反而应该是因此大幅下降了。
战争方面的失败,加上强行令汉献帝迁都的做法,某种程度上,还是令他在人望方面有一些损失,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致命的地方。
也是下一次“次元对决”并不好打的一个伏笔。
同时一直被刃心忽略的刘备势力也逐渐开始显山露水,刘备让诸葛亮在雍凉那边打了三四年,算算时间也应该平定的差不多了。
不然也不会有多余的力量腾出手来帮助曹操抵御刃心南下。
这也是刃心连同他手下的谋士集团们都忽略的一个地方。
不是没有人想到刘备那边会有什么动作,只是到底是没有想到刘备势力真的会和曹操联盟,且刘备如果真的结盟,刃心这边是没有办法的,刘备并不傻,可不好糊弄。
这才是为什么,刃心那么着急起兵南下的缘由,时不我待,不先下手为强,后面的机会会越来越少,且刃心的处境反而会变得更危险。
结果也说明那一战不是刃心不应该打,而是刃心这边的速度显然还是慢了一些。
最后也正是因为刘备的出现,令刃心想要拿下官渡开始变得异常困难,后来虽然用计巧取了官渡和兖州的本部许昌,可后续刃心也因此无法得到高顺和沮授的兵力支援。
刃心一个人孤掌难鸣,也是他在兖州败给曹操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吕玲绮,高顺,沮授当时各自手头都有事情在忙,都顾不上过来给刃心帮忙,而这些人都不在他的身边,单单只是凭借田丰,颜良,文丑,这样的人物还是不足以打败曹操的。
曹操那边五子良将在内,麾下谋士一应俱全,面对这样的强势阵容刃心打不赢也是在情理之中。
说到底刃心以一个势力同时面对两个势力,加上孙权的背叛,差不多最后以一敌三的局面,只怕就算是韩信项羽在世,也是分身乏术,不一定有办法挽回局面。
刃心就更加不用说,此后曹操虽然将徐州“给”了孙权,但两个势力间的关系却是每况愈下,甚至于年中后的时候,兖州和徐州的边界地带还爆发出过不小的矛盾,不过最后两边还是选择息事宁人,没有挑起什么大规模的战争。
至于勾心斗角的斗争中到底谁赢了,谁输了,谁吃亏,谁又在最后占了便宜,这样的事情,作为局外人的刃心这边难以知情,也就不会再去关心那种细枝末节。
倒是刘备这边,双方虽然在官渡大战,但都是各自为了达成各自的战略意图而战,根本上还没有到了锋芒相对的程度。
因而官渡之战后,刘备对于刃心的态度反而是有些暧昧,可能是想要远交近攻之类的。
总之,刃心在曹操后方,刘备的攻击范围可够不着刃心这边,雍凉那边的事情处理差不多了,刘备现在也差不多加入了逐鹿中原的这场对局当中。
这样一来,此刻最危险的反而是位于中央,处于三战之地的曹操,刘备和孙权将主意一下子打到了曹操身上不是没有道理。
现在如果说谁被消灭最有利于四分天下的大多数人利益,也只有位于中原腹地,占据了兖州和豫州以及司隶的曹操了。
但刘备和孙权怎么想姑且不说,在刃心这边,其实他倒是对于现在的曹操一时之间没有什么想法。
而且他也并不认为,哪怕是他和刘备以及孙权联手就可以剿灭曹操。
刘备和孙权两个人自己都因为荆州那边的事情现在闹红了眼睛,更加不要说握手言和,共同举兵讨伐曹操了。
这个道理是相应的,曹操可以作为刘备和孙权抵御刃心的一个天然屏障,可对于刃心这边来说,在他没有想到怎么接触刘备和孙权之前。
他也没有任何的道理让曹操灭亡。
曹操不是不可以灭亡,只是他的地盘应该作何归属,这个还有待商权。
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刃心这边吃过了一次亏,受到了损失十万军的教训后,已经不会冒进。
加上刃心现在其实是不着急的。
他将汉献帝带回了冀州,可司隶现在都还没有拿下来,刘备和孙权的事情他更不会想,短时间内也就更加不会动曹操。
刃心这边都不会动兵,刘备和孙权就更加不会轻举妄动。
毕竟相对而言,刃心这边他还算是比较“清闲”的。
并州,幽州,青州,都有袁绍,灭,袁术来招呼,无论是来自鲜卑和羌胡的入侵,还是刘备和孙权的压力,都有相应的独立人手来应对,包括曹操那边的兖州,冀州这边到底有这么多人在,刃心单单对付一个兖州还是没有什么太大问题。
这是第一件事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相对于天下间的征战,无论对于诸侯们来说怎么样,对处于水深火热战争中的人们来说始终不是什么好事。
如此接下来的第二件事,则是相对之下,对于人们而言算是一件好事情了。
改朝换代与人们不一定有什么关系,不过说到大赦天下,轻徭薄赋,这可是实实在在的一个大好处。
第二件事情,也就是这样的一件事情。
建安九年,十月,刃心以安阳侯的身份接受了汉献帝的册封,为晋公,加赐九锡,建都邺城,建立晋国,设百官。
仪式的具体过程实际上也没有好说的地方,对于刃心而言就是走一个过场。
倒是给汉献帝的上书上对于刃心的吹捧令他有些无法接受,但奈何不一定有人信这个,这种东西却是跳不过去。
这一次,汉献帝最终还是答应了。
且这下子一来,不用大将军的身份,刃心这个冀州牧的权力也一下子扩张到了最大,足以统辖并,幽,青,冀四州的程度。
至于剩下的自然就是汉室疆土,不过当然都是刃心没有打下来的部分。
由于还没有打下来,不是自己的东西,刃心也就大方的将这一部分暂时封给其他人。
不光是刃心这边要逾越,他也还要同时拉着曹操,孙权,刘备一起下水。
且最终,三人也差不多都接受了这样的册封。
成功的理由也简单,刃心不是没有给三人这个时候群起而攻之的机会。
只是现在三个势力都处于无法继续征战的状态下,加上联合攻打讨伐刃心,对于刘备和孙权都没有好处,两人不会干,那么这样一来,与其落了一个违抗天子令的名头,还不如接受了“天子”的册封了事。
这到底算是一个好事情,尤其是在刃心的地位拔高的同时,曹操和孙权如果不跟上,自己这边名义上就会比别人矮一截。
加上刃心现在既然出这个头为三人之后的称帝想法提前铺平了道路,四人之间也就用眼神达成了共识,默认之后继续闷声发大财。
这里刃心也是耍了一个心机,刃心以“天子”的名义,封了曹操魏王和孙权吴王,却唯独没有给刘备封号。
刘备的这个汉中王,到了最后也是自己给自己封的,这算是刃心留的一个后手。
刘备本来就说自己是汉室宗亲,这个时候,给他使下绊子还是有必要的,让他在名誉上受到了一些损伤。
再说曹操的魏王,相对于刃心的晋公,也很有意思。
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个人都是王,唯独刃心是逊色一些的公。
这是不是说明,刃心其实还是比较忠诚,给天子留面子的呢?
古时候封王还是有一定讲究,曹操所在兖州曾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魏国所在地,所以曹操是魏王,孙权的江东是吴越之地,因而是吴王,刘备的汉中王取自汉高祖刘邦的汉王。
却只有刃心的晋公,不止是取自晋国,而且晋国刚好相当于魏国的上一级,这样的隐喻意味,不言而喻。
在春秋晚期,是晋国分裂成的韩,魏,赵三国,其中正是包括现在的这位魏王国土所在。
刃心利用恢复周朝时期的公爵制度,在当今汉朝绕过了汉高祖刘邦立下的白马之盟,即“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这条忌讳。
故此,现在曹操,孙权等人称的王和那个王还不是一个概念,这个王,更多的是以诸侯的方式,这种名义存在。
至于刘备,他本来就姓刘,而且还自称中山靖王之后,刃心也就没搭理他,也有这个原因在里面,但后来他自己也称王了。
可即使如此,刃心同时却也不想让曹操舒服,曹操曾经给他封了一个大将军,而自己“屈身”太尉。
这一次,刃心则是礼尚往来,同样还给曹操一个“大礼”,让他当王,自己为公就“心满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