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笑着点了点头说道:“原本打磨甚是不易,不过现在有了这台机床,就变的容易了许多。此物乃是马所副所制,且听他解说。”
马致才激动地话都有些说不好了,跟众人拱了拱手说道:“在下能制出此物,也是多亏了殿下指点,没有殿下的奇思妙想,在下也想不到这里来。”
宋礼捋着自己的胡须笑道:“不曾想我工部还有如此大才,却让殿下捡了便宜。”
朱瞻基哈哈笑道:“马所副依旧隶属工部,宋尚书此言差矣。何况,同是为了大明效力,倒也无需计较属于哪个部门,只要工部需要,马所副随时可回工部效力。”
华人这样说,但是没有人敢真的抢太孙所重视的人,众人纷纷夸赞这朱瞻基慧眼识人才,又客套了好一会儿,才来看马致才为众人表演打磨。
让一个身强力壮的侍卫蹬动了脚踏,机床一端的夹具就迅速转到了起来,另一端的夹具夹紧了一块磨石,从中间的圆孔伸了进去。
马致才调整好了角度,就轻轻扳动摆杆,磨石在铁环上面磨出了火花,并且发出了刺耳的摩擦声,但是肉眼可见地发现钢环被磨出了一个凹槽。
至于内环的凹槽就更加简单,只需要换一个从里面夹紧的夹具,从外面就直接磨出了一个凹槽。
不过因为磨石损耗的很快,所以需要马致才随时调整角度,这就需要丰富的经验的。
不管怎么说,这也要比一个人拿锉刀来锉,要快的多,而且还能直接成型。
现在最麻烦的还是钢珠的打磨,这个实在没有好的工艺来解决。
如今的钢珠,大多数时候是把融化的铁水或者钢水,用水排吹到空中然后掉进水里直接凝固,这样就能形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铁珠,然后再打磨,淬火。
水排就是古代的自动鼓风机,利用水力来自动压缩空气,将空气送进冶铁炉,增加炉温,融化铁水。
朱瞻基以前从来不知道这种工具,还是来到明朝以后,才知道原来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如此先进的鼓风机。
不过这种方式制造出来的铁珠大小不一,很难挑选出适用的钢珠。
所以,还有另外的方式,一种是浇模,就是用泥范做成圆形,然后把铁水浇进去。另一种是用线材截断,一点点的打磨,这都需要耗费无数的时间和人力。
看完了马致才的展示,又亲眼见识了用两个人,一个人拉,一个人推就能拉动三十石的牛车,他们对轴承的作用就再也没有了一点怀疑。
吴中看着这台机床问道:“殿下可否允许工部防制此机床,继而推广天下?”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当然可以,不过我有一个条件。”
“殿下请明示。”
“工部每制作一台这样的机床,就必须要给我的机械研究院缴纳机床造价百五的专利费。”
一台机床的造价的成本大约在五十两银子,主要的成本就在于钢铁的成本和齿轮的打磨。朱瞻基开口要百分之五的专利费,等于只有二两半银子。这点银子对他来说可有可无,但是这个制度,他想要从现在就建立起来。
众人纷纷都傻眼了,看着朱瞻基说不出话来。这些钱虽然不多,但是没道理他们为大明做事,也相当于给朱家做事,还要给朱瞻基钱啊。
而且,朱瞻基提出了一个专利费,也让所有人都听不明白。
宋礼轻声问道:“殿下,何为专利费?”
朱瞻基笑道:“此处不是交谈之所,我们不如移驾到学堂,让我请诸位边喝茶,边解释。”
他这样说,众人当然没有意见,被朱瞻基带进了一间空置的课堂。
那些没课的幼军,包括马致德,也都聚到了课堂外面,想要听听朱瞻基这个太孙会跟诸位大人说些什么。
马迪这个时候是最心急的,要不是母亲和妹妹都在身边,他恐怕第一个就跑过去了。
可是现在他的衣襟被妹妹拉着,他又最心疼这个妹妹,不忍丢下她不管。
“好妹妹,殿下难得授课,每次授课都能让我醍醐灌顶。何况今日还有这么多大人在,就让我去听听他们在说什么。”
“那哥哥听了回来也要说给我听……”
“一定,一定,我还要跟你说好多太孙的事,你以后可是要成为太孙嫔妃的贵人呢!”
马欣不好意思了,回身跟母亲撒娇。“娘,哥哥笑话我……”
马夫人叹了口气说道:“以后你也要有规矩一点,进了皇家,做什么事都不能由着性子来啊!”
一个课堂可以容纳四十人,今日来此的工部官员不到二十个,他们占据了前排的位置,后面还空了一半。
有几个大胆的幼军溜进了课堂,看坐在讲台前的朱瞻基不管,不一会就挤满了后面的位置。
不过他们也知道轻重,每个人都站着,没有一个敢坐下来。
等内侍给他们都上了热茶,朱瞻基也端起面前的杯子喝了一口才开口说道:“今日与诸位国之重臣共聚一堂,只有一个问题我想与诸位大人讨论一番。那就是我中华泱泱数千年,为何除了春秋时期,出现了各种新的发明,此后一千多年,却每况愈下,这一千多年,我们对工具的利用,为何进步的如此缓慢,甚至还有倒退?在秦皇时期,他们就已经能用新技术建造了秦直道,但是到了今天,我们却建不出来?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牲畜,就是因为我们懂礼仪,知廉耻,同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我们会利用工具。在三皇五帝时期,人类就已经学会了锻造,但是直到今日,我们依旧在利用数千年前的技术。固然,利用的方法在进步,但是在本质上,却没有大的改变。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呢?”
众人知道这知道朱瞻基的引子,所以每个人都露出了深思的表情,却没有人回答。
朱瞻基又说道:“从秦皇之前,我们学会了锻造金银,锻造铜器,学会了打造铁器。可是这一千多年来,我们真的在进步吗?为什么一千五百年前,李冰就能建起了都江堰,但是到了今日,黄河,淮河水患依旧肆虐横行?”
“从文字到学说,我们现在学的还是那个时代的,难道这一千五百年的人,就比古人愚蠢?不,我从来都没有这样认为,每一个后来的人,都相当于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可是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切呢?”
朱瞻基深吸了一口气,调整了一下气息又说道:“自小学文,我就喜欢在经籍库阅览众书,皇祖父编辑永乐大典,我更是爱不释手。看到那些书,我总是钦佩古人的智慧,也对现在的一潭死水的发展产生了怀疑。我想要改变这一切,就必须要找到一个答案。今日,与诸位同聚一堂,我只愿能将我的一些浅见说出来,也望诸位能不怪小子才疏学浅,贻笑大方,请诸位雅正。”
年纪最大的宋礼站起身来长揖说道:“学而不思则罔,殿下能有如此求真之心,实乃大明之福,天下之福。”
朱瞻基还了揖礼说道:“宋尚书过誉,小子顽劣,自去岁就不曾听过经筵。”
宋礼笑道:“太孙殿下尚未出阁,这经筵不参加倒也无妨。善思则敏行,殿下能有一颗求知之心,已经足够了。”
这倒不是完全的奉承,因为宋礼虽然听到一些传言,说太孙肖祖不肖父,不喜儒学。
但是不管是胡广还是解缙,对太孙的评价一直很高,不管什么时候,都没有说过太孙半点不好。
如果太孙真是不喜儒学,恐怕这两位早就不依了。
今日来拜见太孙,固然是遵守皇上的旨意,配合太孙的计划,但是他也的确是有试探之心。
但是没有想到,一开始,太孙就给了他们一个这么大的惊吓。
能纵古论今,这可不是一般的学子能做到的。若不能厚积薄发,必然会在他们面前出丑。
但是太孙的一番开场白,虽然的确白了一些,但是词义表达完整,意思明确,加上话题引人深思,这就不是一般的学子能做到的了。
他看了看诸位同僚,他们也都面带喜色,听着他们的对话。见无人想要说话,宋礼这才又说道:“由专利一词释义,竟然惹出太孙如此感慨,请恕老臣怠慢,请让人拿来纸笔,老臣也好安排下属将太孙的话记下来。”
朱瞻基自无不可,使了一个眼色,李亮就立刻安排了几位內监拿来了纸笔。除了给他们准备了四套笔墨纸砚。这边也有四个配合习惯的內监准备记下朱瞻基的话。
等他们将刚才的话记了下来,朱瞻基这才又说道:“既然诸位好奇,我也就先解释一下。所谓专利,单纯从字义理解,就是专有的权利和利益。想要解释清楚这个,还需要从我刚才的话题来完整理解,所以这个我会放到最后来阐释。先来说说我对刚才所提问题的一些浅见。”
感谢起主点神,额吐你哦,灯火见人家,大隋章德公,小疯子,不想打滚的狐狸的打赏,谢谢大家的支持
如果今天在座的是国子监的师生,朱瞻基绝对不敢随便卖弄。
但是今日在座的都是工部大佬,所以朱瞻基才敢在他熟悉的领域,来给这些大佬上一节课。
即便是这样,他也要小心谨慎,注意不要说儒家半点不是。
他是来拉拢人心的,可不是来拉仇恨的。这个时代,哪怕儒家有千般不好,那也是绝对不能说的。
他只需要提出问题,却不一定要解决问题,只要今天的问题,能让这些人深思,能传播出去,这就足够了。
有了这些计较,朱瞻基开口了。
“纵观历史,能够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显学主要有几个方面。农学,文学,理学,地学,天文学,医学,格物这七大类……”
听讲的众人虽然觉得朱瞻基的话有些逻辑问题,但是朱瞻基刚刚开口,这个时候虽然众人的心里有些不服,却也无人打断他的话,只想听听朱瞻基后面会怎么说。
可是谁知道朱瞻基抛出了这个论点,然后就不在总纲上再多说,直接细致分析起了这个七个大类的作用。
“农学乃是人类顺应自然,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一个重要学科。当人类学会了耕种,学会了利用自然之力生产食物,农耕社会的模式形成就成为了华夏民族的一个重要象征。人类不再随着食物迁移,形成了定居式的部落模式。自三皇五帝起,部落制度逐渐没落,形成了更强有力的国家形态,这组成了我们华夏民族显著的民族特征,也是区别华夏民族与蛮夷的一个重要方式。
我们华夏民族从来都不是以血统论,夷狄入华则华之,华入夷狄则夷之。数千年来,从三皇五帝时期的华夏只有黄河流域一地,逐渐发展到如今北至奴儿干都司,南至交趾,东至东海,西至西域的广大疆域,遵循的就是这一套理论。当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血统,愿意使用华夏的文字,愿意使用华夏的礼仪,愿意遵循华夏的风俗,那么他就是华夏儿女。”
这个时候,还是德高望重的宋礼开口质疑道:“殿下,以臣之见,此番结论更多是以学说的根源性质来甄别,而不是以农学来分别。”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但是农学的利用是从四千年前的三皇五帝时期就开始的,那个时候,连文字都还没有统一,各种学术也没有出现。所谓的以学术甄别,不过是后人对这一阶段的总结,而不是学术决定了分别理论,宋尚书以为呢?”
这一点宋礼也无话可说了。孔子出生到现在也不过两千年,但是华夏民族的融合却已经持续了四千年,他再不要脸,也不好意思说这一切是儒家的功劳。
华夏民族的形成,最初就是以农耕社会的形成为起点,任你口绽莲花,也反驳不了这一点。
举个例子,就好像文字的分类,后人将文字分为大篆,小篆,隶书。只是后人对不同形式的文字的总结,而不是后来赋予的名字决定了文字形成的规律。
“其次是文学……”
朱瞻基的话一出口,立即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这也是所有人最关注的一个要点,因为文学才是真正决定华夏民族传承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文学可不是诗歌,辞赋,戏曲,而是真正的学术之说。
朱瞻基知道自己的弱点在哪里,让他跟这些大儒较量学说,他拍马也赶不及,所以他扬长避短,之说建立一个分类的框架,自己不填补任何内容。
他不是儒家学子,他是皇子,所以他具有天然的优势,那就是从高屋建瓴的角度来评价各种学说,有天然的立场。
儒家再霸道,也只是为皇家服务。要是没有这个身份,恐怕朱瞻基一开口,就要被口水淹没了。
在这个时代,你若是不成为一个大儒,根本就没有说这话的资格。
“自秦皇之前的诸子百家,到汉代建立独尊儒术的学术思想,一千多年来,儒学成为了显学之中华夏民族区分他族的明确思想地位。儒家伴随着朝代的更迭,在华夏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承担着传承与淬炼的作用,这也是如今儒学成为主流思想的重要原因。”
朱瞻基的话充分肯定了儒家的作用,也让所有人的心放下了大半。如果朱瞻基敢说儒家半点不是,恐怕整个朝堂都不会接受这样一个帝国继承人了。
“但是,我们也不能否定其他学术也有积极的一面。自汉武时期儒家为了适应历史的变化,就一直在积极适应各个时期的需要,甚至吸收采纳了其他学术的优点。比如今天在座的诸位,工部的作用,就是以儒家为里,墨家为表,以工具的利用促进历史的发展。”
虽然觉得朱瞻基的话有些歪理,但是工部的众人还真的无法否认。工部为什么一直是六部之中最后一位,就是因为他们的作用更多是在行动上,而不是思想上。自儒家当政,思想的重要性就一直高于行动。
像东晋时期,敌人已经占领了整个中原,汉王朝都要灭国了,人们还沉浸在所谓的清谈,所谓的忘我之中,那些抗击敌人,想要做点实事的人就是粗鲁之人,这就是非常极端的代表。
工部是干活的,所以就排在六部的最后一位,哪怕他们的实际作用要比其他部的作用更大。
像那个礼部,天天屁事不干,但是还要排在兵部和刑部的前面。
朱瞻基也知道自己是投机取巧,指望他在学术上超过这些人是完全不可能的,他今天要做的就是提出问题,所以一开始,他就直接明说了是想要讨教。
这也是因为今天下面坐的是工部吏员,是他最重视的一个部门,要不然,他才不会冒着这么大的风险,想要收获他们的好感。
“儒家毕竟是显学,是自汉以后,每个朝代管理朝政的根本准则。在内里,儒家思想融合了华夏文明发展以来的诸多思想。真正的核心,乃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相结合的华夏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这里面,甚至还包括了墨家、及荀子和韩非子等法家思想。”
朱瞻基有些黔驴技穷了,他对思想的认识本就不深,现在不过是拿一些后世的总结在忽悠人。所以在他觉得干货不多的时候,他就故意抛出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果然,下面的人听的一头雾水。朱瞻基的一些词都是很有新意的词,不过他们稍微想想还能明白。
但是现在这个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词组,让所有人如同在听天书了。以至于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有些跟不上来,都怀疑自己的智商了。
见所有人都望向自己,宋礼不好意思地干咳了一下,平揖问道:“请问殿下,恕老朽愚昧,这朴素唯物主义,究竟是什么?”
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是恩格斯在后世总结的,也是西方公认的古中国主流哲学主义思想之一,与道家哲学,同是西方最喜欢研究的古中国哲学,所以朱瞻基才听说过一些。
虽然他也只是知道一些皮毛,但是在如今这个时代,也算是勉强能应付这些人了。
“所谓朴素,也称素朴出自庄子的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唯物,是对世界的认知,这个世界的组成,究竟是以唯心为主,还是唯物为主?主义,则是对事物的总结。组合起来的意思,是我们对这个世界最基础认知的总结。”
这么多的概念,所有人一时之间都有些接受不了,有点被朱瞻基给绕晕了。
所有人都在思考,自己对这个社会的认知,究竟是哪一种?唯心,唯神,还是唯物?
最后发现,自己都还是唯物主义者。
因为中国人虽然信仰鬼神,但是这只是对不了解事务的一种敬仰,而不是信仰。
自古以来,中国人信仰的还是自己的祖先,也坚信这个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殷周时期的八卦说和五行说。《管子.水池》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老子提出“道”是“万物之宗”的思想。
尹文学派提出了唯物主义的精气说,认为“精”、“气”是世界的本原。荀子进一步发展精气学说认为万物都是由统一的物质性的气所构成。
中国的自然哲学家们也曾涉及到物质有没有最小单位或物质能不能无限分割等问题。惠施提出“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即物质的最小单位无内可言。也有人主张物质可以无限分割,提出了“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命题。
还有中国科学发展基础的五行学说,也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不管是朝代更迭,还是中医理论,这些都是从五行角度,受到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衍生出来的。
可以说,这也是儒家学术的根本基础之一,如果否认了这一点,就等于否定了儒学,这可是真正的大逆不道。
(今天申请一下,只有一更好不好……)
感谢起主点神,zzq888,开心坏人,memory~喵的打赏,谢谢大家的支持
Paragraph comment
Paragraph comment feature is now on the Web! Move mouse over any paragraph and click the icon to add your comment.
Also, you can always turn it off/on in Settings.
GOT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