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俄战场上的变故,引起了弗朗茨的密切关注。尽管不相信普波联邦能够翻盘,但战争这东西还真没人说得准。
翻开历史书就知道,记录都是人创造出来的。古今中外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
巨鹿之战、潍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淝水之战、萨拉米斯海战、伊苏斯之战、阿金库尔战役、克雷西战役……
实在是太多了,这些经典战役中胜利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名将”。
普军虽处于劣势,却不是没有一战之力,加上毛奇这位天才统帅,还真有获胜的可能。
弗朗茨的担心没有存在多久,就被自己说服了。原因非常简单:“毛奇只有一个,而伊万诺夫却能够量产。”
在军队中“蠢才和天才”都是少数,大部分军官都是普通人。只要上面的主帅不乱折腾,让他们按部就班打呆仗,还真没问题。
毛奇能够出手算计第四军,难道他还能够算计到下面的一个师、一个团么?
连绵上千里的战线,大部分时候都是下面师、团级别的军官指挥的,普军军官素质略高,这高也被俄军的兵力优势给抹掉了。
主帅只能居中调度指挥大战役,里面的小战役还是要这些普通军官上,决定胜负不仅仅只是指挥,士兵的质量和数量也是关键因素。
积小胜也可以为大胜,稳扎稳打的时候,考验更多的还是实力。
俄国人同时发起三大会战,毛奇再厉害也只能兼顾一个战场。那种对前线情况一知半解,躲在后方指挥,就能够取得胜利的都是“神话”。
没有能掐会算的本事,不了解前线上的真实情况,如何能够精确排兵布阵呢?
或许有人会说通过“电报”汇报的资料了解前线情况,实际上根本就不现实,很多东西只能亲自去看才能明白。
军队是由人组成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纷争,参杂着各方利益的电报,实际上已经掩盖了很多东西。
弗朗茨问道:“阿尔布雷希特,俄国人这是要放弃第四军了?”
不是弗朗茨看不出来,问题是十几万军队就这么放弃了,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
这么说吧,单独一个第四军就可以排进世界陆军前十,全欧洲只要法奥俄普四个国家的常备陆军超过二十万。
阿尔布雷希特摇了摇头,回答道:“是,也不是!只能说伊万诺夫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
从战略上来说,俄军眼下最重要的是发起南线攻势,不给普军留下准备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