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七日晚亥时,皇后崩。
朱由校哭得死去活来,不是按礼仪规定的样子来哭,而是真的哭。在这世界上真正疼爱自己的一个人去了,这种悲伤,不是那些由别人号令着来哭的人能理解的。当然这次没有哭晕过去,但声音很快就嘶哑了,最后别人哭的时候,他只能默默地流泪了。
皇后的去世,对本来身体就不如何好的皇帝是一个打击。五月初,皇帝也病了,虽然有郑贵妃的尽心照顾,病情还是日渐严重。
六月初三,太子父子被召觐。皇帝说话已经不大利索了,但神智清醒,他温言询问徐光启教了些什么,朱由校当然回答是《礼记》,并高度赞扬了徐光启,顺便感谢皇帝爷爷对自己学习的关心。
郑贵妃在旁边服侍着,朱由校偷偷观察,发现她看向太子的目光很复杂,有时憎恶,有时乞怜,有时畏惧,对朱由校她倒是不大在意,看他时是虽不温和也不冰冷的眼神。
这天晚上,兵科给事中杨涟的府上,气氛比较凝重。左光斗,周嘉谟,刘一燝,韩爌,加上主人一共五个人。皇帝这次病情较重,他们觉得应该商量一下以后的事了。
左光斗第一个发言:“其实皇上病重,根本没有什么问题,文孺有点小题大做了吧。现在太子位置稳固,福王早已就藩,太子继位对我们东林一脉自然是好事。”
周嘉谟说道:“太子位置,我东林人出了大力,太子登基,当可使我东林人占据大量位置,这是好事呀。”
杨涟皱眉道:“只怕郑贵妃还不死心,如果突然出个遗诏,要福王继位,那我们就只能白瞪眼了。所以我觉得两件事比较重要,一是结好内官,太子的伴读王安,忠于太子,可以让他在宫内活动,不让郑贵妃隔绝中外,二是内阁,我们要去找方从哲,让他经常带大臣去见皇上,这样郑贵妃就出不了什么妖蛾子了。”
韩爌赞成道:“这样才能万无一失,太子上位,当会重用东林党人了。”
众人又就具体的作法商量了一会,然后才各自回家。一想到太子登基以后东林掌握大权的美妙景象,都恨不得皇上立即升天的好。
第二天,杨涟和左光斗找到了王安。王安本来是太子朱常洛的伴读,他当然希望太子登基,所以双方一拍即合,王安保证会让太子有机会见到皇上,不让郑贵妃有做手脚的机会,杨涟和左光斗则保证太子登基后,保他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出了宫门后,杨涟笑道:“阉人都不可靠,且先与他虚与委蛇,不可让他有机会做大。”左光斗连连点头,文官一般都不相信内臣,但又没有办法离开内臣,这是一个很矛盾的事。
接着两人去找首辅方从哲,一见面,杨涟直接说道:“皇上病重,首辅应该带着大臣去问安。”
虽然杨涟只是个七品小官,但他是给事中,言官是大臣不会得罪的人,方从哲是首辅更是如此。方从哲道:“你也知道,皇上一向不喜大臣问询病情,上次说了不想见大臣探病,我只能通过内侍问询皇上的病情,但是没有什么消息。”
杨涟声色俱厉地说:“你多去几次皇上自然会见你了,现在是非常时期,如果帝位不能正常传递,到时我们都是罪人。”
方从哲其实内心是不以为然的,太子已经策立了十几年,还能有什么不能正常传递的问题,即使现在出个遗诏,换人登基,也不会得到大臣的拥护,不过他理解东林人想立从龙之功,自己如果不听,他们会一起给自己捣乱,于是答应会经常去问安。
杨涟和左光斗这才满意而出。左光斗道:“既非同道,就是仇敌,等太子继位后,这老家伙也要赶出去才好。”
杨涟皱了皱眉,欲言又止,叹了口气,和他一起走了出去。
皇帝的病情时好时坏,七月十九,突然能下地走路了,还吃了一大碗饭,这可是两个多月来的最好的消息。第二天事情急转直下,皇帝已经身不能动,口不能言了。
虽然知道了消息,但皇帝没有召见,太子只能带着朱由校守在宫外,没办法进去。这时,一个老太监走了过来,朱由校认得是太子伴读王安。王安对太子欠身道:“皇上病危,此时太子应在皇上身边,请太子随内臣来。”太子大喜,跟着王安走了进去,一路竟没有一个人问一句什么。三人到了奉先殿前,王安道:“东林杨涟等人叫奴婢转告太子,东林人一直是支持太子的。”太子轻轻地点了点头,然后带着朱由校进了殿来,一直走到皇帝床边,施礼后再站起来。旁边的郑贵妃眼光闪烁,却也没有说什,皇帝睡在床上,眼睛闭合,一动不动。太子轻声唤道:“父皇。”皇帝眼睛睁开一线,然后又闭上了。太子放下心来,叫人搬来坐具,两个人就坐在龙床旁边。
晚上大家胡乱吃了点东西,继续守着。郑贵妃对朱由校道:“哥儿累了,先睡会吧。”在这见证历史的时刻,他怎么会睡觉,摇头说道:“皇爷爷龙体欠安,孙儿睡不着。”这大帽子一扣,谁也不敢睡觉,于是七月二十的晚上大家就在这殿中坐着看皇帝睡觉。
朱由校精神极好,整夜不睡没有一点感觉,看来这些天的锻炼确实有效果。早饭大家又是随便吃了点东西,上厕所太子都是和朱由校换着上的,这关键时刻可真不敢有一点点大意。郑贵妃扶起皇帝,小心地给他灌了一点参汤,皇帝竟然喝了进去,然后醒了过来。
他睁开眼睛,先看了郑贵妃一眼,然后目光转向太子。太子匍匐而前,皇帝道:“你很好,必能当个好皇帝。”然后又看向郑贵妃:“封贵妃为皇后吧。”这两句话说完,似乎已经用尽了他全部的力气,身子软了下来。
王安上前仔细看了看皇帝面色,又伸手在他鼻前探了一会,悲声道:“皇上驾崩了。”这时听到一声伤心到极点的尖叫,然后郑贵妃就晕了过去。
本书想探讨一下明朝灭亡的原因,如果看了觉得有点意思的,请收藏推荐和发表评论,我们一起来探讨!
七月二十二日,为老皇帝发丧,二十三日颁皇帝遗诏,命皇长子朱常洛为帝,发帑金二百万两给九边将士,罢天下矿税,于是天下欢腾。
朱常洛召见各位大臣,言明父皇遗命将郑贵妃封为皇后,大臣一片反对之声,都认为历朝历代都没有这样的先例,如果封郑贵妃为皇后,那么置王恭妃(朱常洛生母)于何地。朱常洛也就顺水推舟,将此事暂且搁置再议。
郑贵妃又是恼恨又是惧怕,于是送给朱常洛八个美女,朱常洛照单全收,没有了那个象阴影一样圧在头上的父亲,他完全地放开了自己,每天和美女玩得不亦乐乎,好不快活。
八月初一,朱常洛正式继位,改明年为泰昌元年,升了大量的官员,几乎都是东林人,把他父亲原来留下的坑全部填了。这些日子,朱由校跟着忙惨了,各种各样的礼仪,都需要他这个皇长子参加,每天象个木偶一样,被人牵到东来拉到西,好在身体锻炼得好,还支持得住。
八月初三,他正式进位东宫,太孙终于要成为太子了,把个客氏喜得又是烧香又是拜佛,李进忠在王才人灵前磕了十八个响头,头皮都磕红了。
八月初十,他刚刚当了十天的皇帝父亲生病了。生病的原因,朱由校听到李选侍曾经恨恨地骂道:“这些狐狸精。”想来应该不外如是。召来医官进行了诊治,然而并没有什么起色。
八月十四日,郑贵妃的亲信司礼监秉笔太监崔文升为皇帝献上“通利药”,崔文升掌管御药房,通利药其实就是大黄,相当于是泻药。于是皇帝晚上拉了三四十次,身体更加虚弱。八月二十日,皇帝下旨,封郑贵妃为太后之事作罢。
八月二十一日晚,皇帝召见了朱由校。他先赶走了所有的太监宫女,然后说道:“我身体只怕不行了。”抬手止住朱由校继续道:“自己的身体我还是知道的,你不用多说。我担心的是我走之后,你年纪太小,有些人只怕不一定会服你的,会有阳奉阴违的情况发生,所以我想要封李选侍为皇贵妃,我去之后她就是皇太贵妃,这样以后就可以帮助你。”
朱由校回道:“父皇吉人自有天相,身体会好的。”
“你有孝心我知道,但这个事不用再说。我这样做,你觉得如何?”
“孩儿不明白,为什么不封为皇后呢?这样不是更能帮助孩儿吗?”
“你还是太小,不懂事,太后和皇太贵妃是一回事吗?我希望她帮你,但我不希望她压住你。太后的话你不听不行,会有人说你不孝,但皇太贵妃就没有这个问题了,你明白了吗?”
看来自己真的是不了解政治斗争呀,只会想当然,只想助力越大越好,却没想到助力太大了可能会变成阻力。谁也难以保证李选侍成为太后以后会不会有别的心事,看来还是父亲想得周到呀。
“选侍待孩儿有如亲生,当可为皇贵妃。”
“这句话里有一个词很好,有如,有如亲生而不是亲生,所以我们要用她来帮你挡住一些对你不利的言论什么的,但也要防备她,不能让她做大,你如果能想通的话,我就能放心了。”
“孩儿明白了父皇的意思,请父皇放心。”
八月二十二日,皇帝召见首辅方从哲等人,并让朱由校也在一旁听政。他吩咐大臣说,自己暂时不再上朝,要用心调理身体,国事和太子就托付给他们。并认为自己身体不好是因为崔文升进药不当,将他逐出宫外,同时提出要封李选侍(西李)为皇贵妃。
这天晚上,在浙江道御史左光斗的住处,聚焦了几个人,有大学士刘一燝、韩爌,吏部尚书周嘉谟,户部尚书李汝华,礼部尚书孙如游,兵科左给事中杨涟,光禄寺丞高攀龙,加上左光斗自己,这八个人是东林党中现在在京的最重要人物,今天皇帝要封李选侍为皇贵妃,所以由左光斗召集,一起在这里商量对策。
首先由孙如游发言:“如果李选侍成为皇贵妃,他日如有不忍言之事,她就是皇太妃,她又教养太子多日,到时只怕会严重影响到新皇,只怕到时新皇帝虽然不是她,却胜过是她。”
刘一燝道:“我东林诸贤,多年为今上之位力争,所以今上登基,我东林得以林立朝堂,太子登基,我东林对于拥立之功,亦是志在必得,而李选侍成为李贵妃,会成为我们的阻碍。”因为大家都是东林一脉,所以说话就没有什么顾忌。
杨涟皱了皱眉头,看了刘一燝一眼,却没有说话。
周嘉谟道:“为今之计,还是先拖着吧,如果拖到今上大行,那时候可就由不得她了。”
杨涟又皱了皱眉,说道:“李选侍一直受皇上独宠,如封为皇贵妃,则其气焰会尤为嚣张,欲壑难填之下,会做出什么事来可真不好说,我等万万不可让其得逞!先找出理由拖着,和王安联系好,内宫有事要立即通报我等。”
众人都同意他的说法,左光斗更道:“如封其为贵妃,只怕武周之事不远矣。”
大家商量好了,最后决定,先帝的后妃及当今皇上的正妻及太子生母都还没有封后,李选侍封贵妃的事总不能比她们的还先办吧,这样的回复皇上也没办法反对。先拖着吧,等拖不下去了再说。
八月二十四日,皇帝又派人催促封李选侍为贵妃之事。礼部尚书孙如游回复说,要先封神宗的皇后,皇帝的生母为皇太后,再封皇帝的原配,太子的生母为皇后,才能轮到封皇贵妃的事。
八月二十九日,鸿胪寺丞李可灼说有仙丹要呈献给皇上。太监们不敢做主,将事情禀告内阁大臣方从哲。方从哲说:“彼称仙丹,便不敢信。”于是不让通报。这时皇帝再次召见大臣,提出要现在就封李选侍为皇贵妃,大臣都很惊讶,这也太急了吧。朱由校在旁边苦笑,刚才李选侍和他说的可不是皇贵妃能打发的,正在想着时,李选侍突然进了大殿,直接对他说:“哥儿,你出来一下。”然后转身先走了出去,整个过程中连皇帝,大臣看都没看一眼。
朱由校看向皇帝,皇帝无奈地点点头,他只好转身出了殿门。李选侍说:“哥儿,我不是和你说了吗,你为何不直接告诉皇上,我要当皇后。”朱由校小声说道:“娘娘,这种事要慢慢来,不是有句话叫欲速则不达吗,一步一步地来,急不得的。”
李选侍怒了,大声道:“哥儿,我对你如何,你是知道的,这么点事,你都不愿意帮我了吗?快去快去,直接说就行了。”朱由校无奈,只得转身进殿。
大家都在看着他,他只好走近皇帝,轻声说道:“娘娘说她想当皇后。”声音虽小,在这寂静的大殿中,却是大家都听到了。众大臣目瞪口呆,一个个你看我,我看你,不敢相信。
这时,礼部尚书孙如游急忙跪下道:“皇上刚才所言封皇贵妃之事,臣马上去办。”皇帝心领神会,连道:“好,好,速去办理,都退下吧。”朱由校想:“这可不能怪我,我是劝过你了的,这么急干什么呢,先把皇贵妃拿到手不是更好吗,现在这情况很不妙呀。”
这时皇帝听说有人进献仙药了,就叫他献上来,李可灼在中午时分调好了一枚丹药,呈了上来。皇帝吃了这颗红色丹药以后,感觉身体好了许多,竟然想吃饭了。用膳过后,又命李可灼晚上再进一枚。朱由校觉得这东西不大靠谱,便询问御医,御医也觉得不靠谱,但又开不出更好的药来,只好向太子建议,一天吃一枚就行了,不要连着吃的好。
于是朱由校去向皇帝老爸提建议,皇帝好不容易这二十多天身体都不爽,现在吃了这东西感觉好受多了,所以拒绝了太子的建议,晚上又吃了一枚。朱由校一直守到三更响起(晚上十一点),看皇帝没有什么事,才放心地去睡觉。
还没睡一会儿,就被人叫醒了。王安在外面小声地说:“皇上驾崩了。”
本部分是按照《明实录》来描写的,之所以写出红丸案的过程,是想让读者诸君评一评,到底是个什么复杂的案子,竟值得东林人翻来覆去地拿来攻击别人,想要独占朝堂。
bình luận đoạn văn
Tính năng bình luận đoạn văn hiện đã có trên Web! Di chuyển chuột qua bất kỳ đoạn nào và nhấp vào biểu tượng để thêm nhận xét của bạn.
Ngoài ra, bạn luôn có thể tắt / bật nó trong Cài đặt.
ĐÃ NHẬN ĐƯỢ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