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又转向另一个问题:“国库银钱之事,不外乎开源节流。现今各地铸币毫无章法,各种劣质铜钱充斥于市,不知先生有何可以教我?”
“殿下曾经过问造币机之事,光启思忖,殿下之意可是想收回各地铸币之权?”
“正有此意。各地铸币规格不一,所得钱息尽为贪官所得,且币制不定,则民众交换大为不便。如得造币机,则可用新法制新钱,不限于铜钱,亦可用于银钱制作,这样钱息皆为朝廷所得,民众亦得交换之利。”明朝主要用银子做货币,使用时都是剪成小块,称之为碎银或者银角子。这使得交换时很不方便,且损耗严重,所以朱由校想由朝廷发行银币,铜币,将市面上的那些劣币淘汰掉。
“此事须待造币机送到方可进行,而如何行事,则可未雨绸缪,在全国设多少造币厂,设于何处,币之大小,币之成色,铜币与银币之交换比例,银币与银两之交换方法,均要预先设好章程,待造币机到,即可开始制造,这些都要先生谋划才行。”
徐光启感到很奇怪,无论是收税还是造币,这都是只有皇帝才能有的权力,税法还可以说是先制定好等太孙熟悉,真正上台后实行,而造币机上次传教士已经说好回去问讯,并将带机器或者制造工匠与方法来大明,那么造币机的建成,应当是一两年甚至一年内就可完成的事,太孙说有了造币机即开始制造,那是什么意思呢?难道太孙认为自己会很快成为皇帝?这个念头一闪过,他出了一头冷汗,赶紧打住,因为无论是哪种原因,都不是他敢深究的。
朱由校倒是没有察觉到异样,继续说道:“币制改变与收税之事,实际可合为一体,泰西之地,有一机构曰银行,和我朝的钱庄差不多,银行管理铸币厂的钱币制造,发行,收税所得亦进入银行,先生可向泰西之人询问银行之事,最好能有懂银行的西人帮助组建,可任命其为户部主事,如确实可用,侍郎亦可期。”这已经算是很大的官了,副部长了,相信西方人也会动心的。
徐光启心里的怪异更深了,他一一答应下来,然后两人各自施礼分开。一出宫门,徐光启吩咐车夫去太仆寺,直接找到他的朋友太仆寺少卿李之藻,李之藻正在与人下棋,先告了声罪,迎他进了书房,叫仆人上了茶,让他稍等一下,就继续去下棋了,徐光启知道他爱下棋和打麻将,不下完这一局是不行的,只好坐下来等他。
这一等就是小半个时辰,李之藻终于战胜了对手。他进来拱手再次道歉:“子先兄,确实对不住,你来时只下得一半。”
徐光启也不和他啰嗦,让他屏退下人,将朱由校和他说的话复述给他听,他记性甚好,虽不能完全相同,但相差已是极为有限。说完后,就端茶喝了一口,看向李之藻。
李之藻听完之后,沉思半晌,有些不确定地说:“太孙殿下无职无权,这些安排,做了也没有用呀?”说完瞟了徐光启一眼。
“振之所想,与愚兄相同,太孙殿下天纵聪明,刚才所说之收税,铸钱,银行之事当可见一二,然为何竟不知此等样事非他所能为也?二者相差如此之大,是何原因?”
李之藻点点头,突然心头一动,看向徐光启,只见徐光启也正看向他,他满脸不可思议的神情,嘶声说道:“难道……?”然后立刻收声,徐光启点点头:“我亦疑如此,所以才会与振之一起参详。只是太孙如何知自己很快可以为天子?”
两人都是信教之人,对于神鬼之说已是不大相信。而太孙要很快上位,按常识来说是不可能的,因为他前面还有两个人,即便万历很快回归天主怀抱,还有太子呀。总不可能太子登基后也很快去世吧?两人都想到了这一点,但还有一个问题,就算如此,太孙如何知道呢?
两人商量了很长时间,都没能得出结论,要不是朱由校太小,人权皆无,两人都要怀疑他准备篡位自立了。最后只能认为,太孙聪慧无比,但仅限于对物事的认识方面,而对人事的了解应该还是一窍不通,其实两人从太孙的话中就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但没有办法解释,只好自己这样先骗自己罢了。
先抛开这件事后,徐光启请李之藻帮助设计铸币章程,自己设计收税事宜,至于银行的章程,还需要与传教士商量,还要与懂钱庄的人商量,然后才能开始制订。
李之藻本身就对算术有兴趣,和利玛窦合作编译了中国最早的西方算术译著《同文算指》、《新算法书》,所以铸币章程的制订对他来说,并不是难事,所以他很爽快地答应了,何况,等到太孙殿下真的上位,那这些事可都是功劳呀。
徐光启告辞回家,家人递上一封信,是澳门送来的。信是金尼阁修士写来的,他提出既然太孙殿下对传教有兴趣,那可否请殿下邀请新来的传教士来京师视察,当然,旅费自理,只用殿下名义即可。
第二天徐光启将信呈给朱由校,朱由校想了一下,这是个好事,于是要他回信,主要表明这几个意思:一是朝廷要买大量的红夷大炮,指明是要重达千斤的火炮,或者新式的佛郎机炮亦可;二是上次说的精通远望之镜和大炮制造的教士要带好这方面的资料,另外尽可能地携带泰西书籍并翻译人员;三是如钟表匠及造币机的资料和工匠已到,则一定要随着教士一起来北京。至于买火炮的钱,到了京师就会给付。如果殿下满意,可以支持教士在京师中建造教堂,并允许在王公大臣中传教。
徐光启心里又犯起了嘀咕,这事殿下可以作主吗?后面两条倒是没有什么事,邀请的名义也不重要,但是买大炮这事可不是小事。犹豫半天后,他提了出来:“殿下,这购买火炮,恐怕不大好吧。”朱由校想了一下,觉得也是,不过火炮运到北京时自己应该已经上位了,到那时一切好说,只是现在的名义如何说才好呢?总不能说太孙殿下想打猎吧。
“那好,第一条不要说购买火炮,而是说要他们铸造更多火炮,等有了一定数量之后再卖给我们,其它两个条件照旧吧。”迟几个月的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建奴想吃炮弹,机会应该多的是。
“另处,一定要强调第三点,造币机的重要性,只怕还在火炮之上。要让他们觉得,如果有造币机,我们会给他们更多帮助。”他觉得,造币机的原理应该也可以用在其它机械上,全用手工打造火铳实在太慢,而且精度太差,不适合大规模生产。
求收藏推荐书评,谢谢了。
徐光启退下后,他取出夹在《纪效新书》中的纸仔细地看了一遍,除了兵器改良,其它都还没有什么动静呀。放好纸后走出书房,问李进忠道:“宫里有没有一个叫魏忠贤的内官呀?”李进忠道:“没听说过,只有一个叫魏朝的,还有个叫魏进中的。”
朱由校想,可能魏朝改名字了,或者是在别的地方,李进忠不认识,算了,到时总会知道的,只要自己不用他不就行了。
“对了,你给我打听几个人,都是当官的,有文有武。”摸出一张纸,抄的是自己记得的有名的人。“籍贯,家庭情况,风评都要,尽量详细。”
李进忠有个朋友在东厂,好象是个不大不小的掌班,正好管的是官员资料,所以这事派他是比较适合的。李进忠也愿意办这种事,可以让朋友知道自己得太孙殿下信任,那可是大大长脸的事。
第二天,李进忠就拿来了资料,朱由校接了过来,一看,哈,小官在开会呀!袁崇焕是邵武知县,孙传庭是永城知县,孙承宗,东宫左庶子,比徐光启官还要小。
他记得的人就是这三个,袁崇焕和孙承宗是看《碧血剑》知道的,孙传庭是看《大明劫》知道的,好象还有个祖大寿还是什么的,似乎是袁崇焕的手下。
找到的人官小是好事,说明还没有被重视,如果自己重用他们,至少在忠诚度方面还是可以加分的。只是这些人到底擅长什么自己并不是很清楚,袁崇焕倒是知道,著名的袁督师,袁承志他爹,孙承宗好象也是督师,孙传庭在《大明劫》里面好象杀心很重的样子,杀民军是一把好手,这个人倒是可以不用来杀民军,因为自己准备让李自成之类的人根本没机会造反,来,吃个马铃薯,回去栽玉米,种红薯,造反这样的事还是算了吧,有东西吃,造个什么反。
穿越过来以后,常常后悔当年没有多看一下有关明朝的历史书。不然的话,知道谁打仗厉害就派他去打仗,谁经济厉害就让他管财政,知道谁是忠臣就信任他,重用他,谁是奸臣就疏远他,贬斥他,那他这个皇帝当得不要太容易哦。不过他相信,只要他做到三点:一是让农民有饭吃,有钱用;二是不要杀袁崇焕,让他打建奴;三是重用东林党,不用魏忠贤。那么农民不会造反,建奴不能入关,大明就不会亡,自己的宝座就会稳如泰山。
四月二十七,李进忠报告说孙元化取得了重大进展,朱由校急不可待地来到兵仗局。
孙元化行礼问好后拿出一枝燧发枪,只见枪口上有一个套筒,上面是一把寒光闪闪的刺刀。“殿下上次提出设想后,下臣经多次实验,得到这种带刺刀的火铳。刺刀不妨碍火铳击发,只是刀刃较脆,使用方法不当或者使用次数太多会导致折断,小臣正在想办法改进。”
原来兵仗局有一种带刀的火铳,只不过刀在铳尾,朱由校让把刀放在铳头上。上次孙元化把刺刀后面加一个柄,插在枪口上,朱由校觉得这会妨碍射击,所以要他套在枪管上,这么快就改好了,倒是给朱由校一些惊喜。
朱由校仔细端详,套筒上有一栓,正好卡在枪管上一突出部位,刺刀长约一尺,用手指轻弹一下刀刃,声音有些沉闷,用力扳动刀背,发现形变很小。回忆了一下化学书中的内容,沉吟一下道:“这是因为钢铁的质量问题,铁刀易折,钢刀才能有较好的韧性,这样就不容易断了。这把刀的用材也许已接近于钢,但终究不是钢,所以用多了就会坏掉。”
“启禀殿下,钢价太高,如果用钢则其银五倍于铁。”此时的苏钢冶炼法能产钢,但量少价高。如果用钢的话,将会大大提高刺刀的成本,影响到刺刀的普及。但用铁的话,质量不过关,你用刺刀杀敌,刺刀突然断掉,那就是要命的问题了,所以这是个很麻烦的问题,当然要用钢刀,但是钱是个大问题呀。
朱由校转头问李朝钦:“上次你献上的有云纹的剑,你们自己有办法造出来吗?”
“启禀殿下,那是天竺来的剑,奴婢惭愧,没有办法造出来。”
“钢铁质量是个大问题,要想办法解决才行呀。北直隶有官营的铁厂吗?”
“遵化铁冶厂已于万历九年时关闭,北直隶现在没有官营铁厂,南直隶倒是有几家。”
“哪家可以炼出钢来?”
“苏州府铁冶厂可以炼出灌钢,只是产量少。”
“派人去苏州,在那里找到熟练工匠,许他们优厚条件,带他们来京师,帮我们建造设备,改进灌钢生产方法,提高产量。人找来以后,由孙先生负责指导,先造出适合刺刀的钢铁来。”
吩咐完了后,他专门将孙元化带到一个小屋子里:“铁之所以不能用于制刀,只因其质不纯,因用煤来炼铁,煤中有我谓之为硫,磷者混入其中,则使铁质变差,故欲得好铁,需除去硫磷之杂物。又铁中需有炭,然炭多则铁硬,炭少则铁软,过软过硬均不适用,一般而言,铁中含炭多于百分之二则为铁,少于百分之二则为钢,我知道的也就这么多,不知对你们有没有用?”他尽可能用文白夹杂的话将他可怜的化学知识讲出来,累得够呛。
“殿下所说,让下臣如拔云见月,明其理方能精其事,既然是煤中硫磷之物,则可用木炭炼铁,其中即无硫磷,可炼好铁。只是木炭亦贵于煤多矣。”
“将煤密闭而烧之可得焦炭,焦炭比木炭更适于炼铁,且应该比木炭要便宜吧。”
“殿下所谓焦炭,可是我们平日所说的焦?如是,则下臣在书中看到,宋时已有用焦炼铁之法。”
“应该是吧,你自己试验下,看哪种好一些,再看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提高产量,改进质量。”朱由校鼓励道。
“另外,刺刀和铳管接触的地方不是太紧,这个要注意下,有这样一个东西……”他将螺丝的结构简单地说了一下,见孙元化面有难色,就道:“这个可以慢慢来,先用其它方法吧,尽量让它更坚固。”
本书已经签约,本人想探究一下大明灭亡的原因,所以尽量按史实来写,希望读者大人能收藏推荐书评,谢谢了。
bình luận đoạn văn
Tính năng bình luận đoạn văn hiện đã có trên Web! Di chuyển chuột qua bất kỳ đoạn nào và nhấp vào biểu tượng để thêm nhận xét của bạn.
Ngoài ra, bạn luôn có thể tắt / bật nó trong Cài đặt.
ĐÃ NHẬN ĐƯỢ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