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场比赛结束的时候,比分是一比二,主队尤文图斯一比二落后于客队利物浦。
这个比分对于主队尤文图斯来说,显然是不可接受的,他们现在比分落后,更是被对手打入两粒客场进球,如果这场比赛以这个比分结束的话,这意味着尤文图斯想要在第二回合翻盘的难度极大。
在主裁判吹响上半场比赛结束的哨音的时候,尤文图斯的队长布冯还在找主裁判菲斯科理论,他仍然对于主裁判吹罚江晨曦的射门过门线保持异议,他坚持认为那球没有过门线。
利物浦这边,球员们则是明显心情不错,离开球场的时候,都是面带笑容的。
先不说这场比赛利物浦最终能不能赢下比赛,现在两个客场进球在握,这都让全队上下感觉平添不少的底气。
两回合战平,客场进球多者方出线。自客场进球规则设立以来,客场,便成了每一支球队又爱又恨的地方。在涉及荣誉、尊严、金钱的绿茵战场,每一粒客场进球的出现,或许代表着天堂,或许代表着地狱。
事实上,两回合战平情况下的客场进球淘汰制的诞生,还和利物浦是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的。
翻开历史卷轴,在还没出现令人信服的Tiebreaker(平局决胜法)的远古时代,两支球队如若在两回合各取胜负最终总比分打平,就必须要通过中立场地附加赛决定成败。这或许是一个“三输”的方案——抛开筋疲力尽踢了180分钟的两队球员还得再至少再踢90分钟的比赛不谈,谁愿意去承办中立比赛,也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1964/1965赛季,欧冠赛场上出现了极其罕见的一幕。在当年的欧洲冠军杯八强战上,英甲冠军利物浦与德甲冠军科隆在各自主场互交白卷。中立赛场的加赛中,耗尽最后一颗子弹的两队依旧未分胜负,加时赛的30分钟依然还是没有分出胜负。
终场哨响,裁判只得用当时的最后规则来决定两支球队的命运:他拿来一枚正红反白的硬币,为难分伯仲的两队下达判决书。
费耶诺德球场鸦雀无声,数万双眼睛的焦点全集中在这直径几厘米的薄片上。或许是上天旨意,调皮的硬币在几圈翻滚后竟然竖在了草皮中央。
在第二次抛硬币中,利物浦队长罗恩-耶茨猜对了颜色,“300分钟马拉松”也就此画上休止。
这样的结果即使是获胜方也是不尽满意的,科隆队则更是啼笑皆非。在越来越多球队的反对声中,一个更佳合理的Tiebreaker呼之欲出:这就是客场进球淘汰制!
……
尤文图斯竞技体育场的客队更衣室里。
多谢大家的理解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