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京城皇宫内,崇祯正在龙案上批阅着各地传递来的奏折,下方吏部的孙承宗,翰林院李明睿,监察御史光时亨几人正在老老实实立在一边等候崇祯处理完手里的奏折。
“几位爱卿同时前来,这可是很罕见啊,有什么问题了,说吧”这几人同时找上自己,崇祯就知道肯定又是哪里遇到麻烦,这几人现在都是忙人,不出问题是不会有着功夫来找自己的闲谈的。
“皇上慧眼如炬,臣等确实遇到了问题,还请皇上定夺”最新开口说话的是孙承宗这个吏部尚书,谁让他在这里的官最大。说完几人纷纷给崇祯递上各自的奏折。
“这奏折朕就不看了,有什么问题直接说吧”人都在这里了,自己看完了还要提问,还不如让这几人直接叙述来的方便,长时间的批阅奏折让崇祯有些疲劳,抬起手轻轻的揉着自己的晴明穴。
“皇上,现在山西那边修建官道的流民已达到三百多万人口了,还在源源不断的增加中,现在拥有的粮食储备,按照目前这样耗损下去只能支撑3个月了还是孙承宗这个老臣最新提出问题。
“朕记得这种事是户部负责的吧,怎么上朝的时候那些户部官员没有提出,现在到让你这个吏部尚书来找朕了?”对于这一点崇祯觉得有点奇怪,昨天上朝户部那群人没有提出问题,怎么今天孙承宗就找上门了。
“回皇上,户部那些主官都被皇上调去修建官道了,只剩余的一些给事在维持工部运转,现在并无主事之人,于是找到老臣这里来了”经过上次崇祯的一折腾,现在各个部门都是严重缺人,当然这不是说缺少办事的人员,而是缺少那些能够主持大局的人物,现在户部尚书史可法,侍郎杨嗣昌还有一群给事都被调去修建官道了,剩余的要么品级不够上不了朝,要么就是上朝了也站不到大殿里的小人物,远远的站在殿外,有什么问题也只能找其他进入大殿高级官员代为上奏,然后等待皇帝的召见。
“户部长时间没长官也不是事,朕记得户部还有一个右侍郎空缺吧,就让上次恩科那个状元刘若宰去户部做个侍郎吧”能考上状元,没有一个是笨蛋,这些人早在是举人的时候全家老小的家底就被锦衣卫查过了,有问题的也到不了京城,更是考不上状元进士之类的了。
“皇上,刘若宰只是一个没有做过官新人,目前户部的尚书,左侍郎都不在京师,冒然让他掌管户部恐有所不妥吧”翰林院的李明睿有些担心到。
“爱卿,人都是锻炼出来的,总要给年轻人一些机会不是嘛,不过你担心的也有些道理,这样吧,让他先代理户部右侍郎一职,如果他表现的不错,那就很好,不行的话在换人吧”崇祯还是很愿意启用新人的,年轻人总是满怀热血的,为了所谓的君国天下,脑袋一热什么都可以抛弃,有冲进有活力,也许处事手段没有那些老油条油滑,但是现在的帝国要得就是这种敢冲敢打的冲劲。
“皇上,臣收到消息,现如今山西各地粮价疯长,不少修建官道经过的城市和一些受灾地区开始有商人囤积粮食,食盐等生活必需品,并且暗中哄抬物价,以高买低卖获获取暴利,长此以往一旦帝国的粮仓无粮后果不敢设想”监察御史光时亨道出了自己的担忧。
“此时朕也注意到了,这些商人,帝国没收一分商税,不但不感激反而趁火打劫,爱卿可有什么建议”崇祯早就想早这群商人的麻烦了,这个时期的商人,完全不受国家限制,关键时刻卖起国来更是毫不手软,最是恶心人,只是还没到推广商税,找那群商人麻烦的时候,现在东厂曹化淳已经秘密前往陕西去处理晋商了,等晋商倒台了就轮到这哄抬物价J商了。
“自古以来,限制商人不外乎,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若有不务耕种,专事末作者,是为游民,则逮捕之等政策,现如今大明吏治崩坏,皇上只需要重新整顿吏治,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方可改变如今的现状”身为一个传统的读书人光时亨自然看不起商人,对于打击商人那更是不留余力。
“商人,限制还是要有限制的,但是不能一位的打压,朕打算让御用监的小太监出面组建皇商,在和全各地新建的皇庄整合到一起,组建一个全国性的大商团,以后皇商负责收购销售,皇庄种田生产,相互配合,同时在各地皇庄新建大型平价仓,储备粮食,食盐等百姓生活必须物质,皇庄长期对外收购各种粮食,皇商则以平价对外出售各种皇庄储备的物资,同时颁布律法规定粮食,食盐之类的生活必须商品,各地商人售出价格不得高于各地皇商定价的二成,凡是高于皇商定价二成者,一律有官府没收其所有家产后发配边疆,目前这个计划现在帝国受灾的北部试行,南方的各种事物没朕的命令你们就不要管了”想要限制物价,最好的办法就是政府出面组建商团,开设商铺,以平价出售各种生活必需品,同时以律法约束各地商人的溢价。
帝国南方目前来说并没有受到什么天灾,相对稳定,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尤其是江浙一带,权利已经被各大世家地主商人联手霸占了,到现在已经成了尾大不掉之势,即使崇祯派遣巡抚,御史过去也于事无补了,正要把这群人逼急了,崇祯相信那群人并不介意这个帝国换个皇帝,虽然目前崇祯的已经不惧那群人造反,但是自己还需要南方的粮食,工人,木料等各种资源。
虽然目前自己和南方那群既得利益者已经各自看对方不顺眼了,但是毕竟还没撕破脸,自己这个皇帝还能调动一些南方的资源,对于招募些工匠,派人收点粮食,开采点木材之类的不触及到对方根本利益的动作,自己毕竟是大明的正统皇帝,那群人还有些估计,于是双方达成了一个默契,自己不去找他们的麻烦,那群人也不会为难自己派过去办事的人。
如果自己不知好歹的去南方收缴土地新建皇庄,组建皇商建立平价仓库,那就是断了那群人的财路,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崇祯敢保证那群人立马会找个类是于“清君侧”借口起兵造反,皇帝之所以是至高无上,那是因为皇帝代表了这个天下最大的既得利益团体,如果自己和这个团体闹翻了,那一场大规模的内战是避免不的,在新的支持自己的利益团体没起来之前,崇祯可以保证被废掉的是自己。
要是刚来的时候自己敢这样玩,搞不好就不明不白的被弄死了,可是现在自己掌握了帝国北部最精锐的军队,招揽了大批士子,又替换了六部和各级官员,有人想要动自己,那就要先问过那几十万军队和新任命的各级官员答不答应了,在加上自己占据的正统大义名分,南方那群人也只能像是被放在温水里的青蛙一样,一步步的妥协,直到最后受不了才会来一次垂死挣扎。
“修建官道那边的进度不要停下,粮食问题朕会解决的”帝国粮食不是不够吃,只是大部分粮食都被各地商人囤积起来了,在等着无价上涨,好大发灾难财,偏偏那群商人见钱眼开,粮食价格越是上涨越是捂在手里,想多赚点。最后的结果就是大部分人购买不起粮食不是被饿死就是被逼造反。
(多谢葬秦同学的打赏和各位书友的支持,最近作者这边比较乱,也怪自己傻,前段时间借钱给读书时的同学,现在对方不接电话,收不回来钱,没办法只好委托律师前往他的户籍所在地起诉,虽然上学时期去过他家,但是他家在两个市的交界地在河边,河流是交界地,两边就是两个市,作者也弄不清楚他家是哪个市的,现在律师正在查他的身份资料,很麻烦,你说你也不差钱,在南京有车有房,坑我干嘛,作者感觉被骗了,受到了一万点伤害,现在是暴怒状态,不起诉对方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还有作者的那个娇气包女友要手术,只是她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液的药,目前动不了手术,等停药一段时间,血液检测合格了才能手术,还有她的医保卡,在作者这个城市用不了,搞不好还要回她户籍所在地手术,最近一段时间更新,我看着更吧,只是对不起一直支持的读者了)
“大伴,上次收缴的土地,让人建设皇庄统一管理现在如何了”在这个皇帝即国家,朝廷之地即使天下的概念下,崇祯所拥有的皇庄也可看作是大明所有的。
“皇上,目前北方各个城市从藩王手里所收回的土地,在外派太监的监督下,已经陆续的建立起了皇庄,目前在正在招募当地流民百姓的加入”王承恩小心的上前回答道,近年来崇祯每日勤于政务,身上的帝王威势越发的凝重。
“很好,朕记得尚膳监的菜园里,有不少各地进贡的食材,根据小太监的报告,其中的红薯、马铃薯一亩地可以收获二十石到三十石的粮食,这几乎就是现在大米的十倍产量,所以朕打算让各地皇庄优先种植这种作物”(一石大约在92-94KG左右,本文以一百公斤计算)红薯、马铃薯这玩意,不但不怕水,更是不怕蝗虫,不怕旱,生长周期也很短,一般两个多月就可以了,这可是对抗小冰河的法宝,在优质土地里大规模种植,几个季度后形成一个循环即可解决帝国缺粮的问题。
红薯、马铃薯这些高产作物,崇祯很早就发现了,在尚膳监的菜园里,全国各地的只要是能吃的就没有那里找不到的,之所有一开始没有大理推广,那是因为这些高产作物毕竟是外来物种,国内的百姓不认识,相比于大米小麦这类有着丰富种植经验的作物,你突然推广一个陌生的东西,百姓会本能的排斥,很少会有去种植的,而刚登基的自己,政令也就在北京城里还有点效果,想要强行推广全国,想都别想,那个时期各地官员会搭理自己才怪了。
这也是自己收缴土地建立皇庄的目的所在,一方面把土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可以最大规模的限制土地兼并,另一方面就是为了推广这些高产作物做准备,和百姓不同,各地皇庄的管事太监,在面对自己的圣旨可不会有所犹豫。
“传旨,各地皇庄的管事太监,招募当地士子,组建皇庄书院,所有在皇庄工作的家庭,其中适合入学的年龄的儿童进入皇庄书院读书免收任何费用,各地皇庄所有人员有管事太监统一管理,皇庄所拥有的土地,按照家庭青壮的人数分配各家庭承包地多寡,统一收取五成地租,皇庄所收取的地租归朕的内库所有,各地官员不得干涉皇庄管理,不得以任何名义收取皇庄税收,其中对于成绩优秀的学员家庭可以适当的减免地租”
相对于各地官员收取的那些乱七八糟的税收,在经过层层克扣,最后到了国库十不存一,崇祯还是比较相信自己派出的小太监,和官员比起来,太监一不能娶妻生子,二不能出仕做官,只能依靠皇帝来获取一些随时可以被收回特权和富贵,他们是一群被社会抛弃的可怜人,除了皇帝他们什么依靠都没有,众观整个明朝,不论是不可一世的刘瑾,还是权倾朝野的魏忠贤,他们有的心理变态,有的无恶不作,什么都干的出来,可是不论这群太监身上污点有多少,这群人却唯独是最不希望大明倒下的一群人。
太监对于皇帝对于大明的忠心远不是文官可以比拟的,不论是刘瑾的变法,还是魏忠贤的肃贪整军,都是为了维护大明的统治,不论手段如何,结果怎样。这群太监始终都明白一点,大明才是自己立身的根本,没了大明自己什么都不是,所以掌权后在怎么折腾也不会去卖国。
至于文人,不论是谁做皇帝都离不开这群人,只要能做到不要脸,不论是改成还是换代,文人都可以轻而易举的谋个一官半职,这就是掌权太监和文官首领之间的最大区别。
武将打天下,文人治国家,太监管监督,这就是崇祯推行的治国手段,这个时期的大明有忠心又能打仗的武将还是不缺的,可是文官就复杂的多了,没有太监的牵制,单凭崇祯一人还真不够这群文人玩的,人啊,读书多了,心眼就多了,一个个在大后方说的比唱的好听的什么为了大明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后呢,前线带兵的孙承宗,孙传庭,卢象升,曹文诏等人为国捐躯,后方空口白牙东林党却是贪生怕死水太凉。
从后世的表现来看,崇祯最喜欢是那些不顾个人安危领兵出征的将领,最信任的是王承恩为首的那群太监,最讨厌的是那群自喻为的大明救星的东林党和他们代表的那群不交税的商人。
“皇上,五成税租是否太高了”翰林院李明睿上前劝道,作为一个诗人的李明睿,自然拥有诗人的通病,什么事都想的太过理想化了,在他看来不收税最好。
“五层算不上多,除了这五成税租,其他的一切杂税都不用交了,这已经很仁慈了,朕意已决,你不必在劝了”这个时期一般的地主收取佃农的地租都是三七分,地主占据七成,佃农剩余的三成还要缴纳人头税,徭役等。皇庄不但免除了其他杂税,除了收取五成税租还免费为租户的子女提供读书场地,这条件已经很诱人了。
对于自己开设的皇庄书院,崇祯可不会让人单独教授那些四书五经,把大部分学子交成一个只会之乎者也的傻子,锦衣卫培养幼儿的的洗脑方式,崇祯见识过还是很不错的,以儒家的忠君爱国思想,在配合锦衣卫培养新人的洗脑手段,在开设数算,工匠等学科同时加入科举考试,在不久的将来帝国将会涌现出一大批终于自己,忠于大明的士子。
开设皇庄学院的举措除了培养新人,还可以获取大量土地,加入皇庄自己的孩子可以免费上学,这对于这个时期的百姓来说可是天大的诱惑,为了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做父母有什么不可以抛弃的,崇祯可以预料到,将会有大批拥有土地的百姓主动上缴土地给皇庄,争取加入皇庄为自己的孩子去的读书的资格,皇庄学院成立后,崇祯可以想象到,皇庄对于土地的兼并将会是何等的疯狂,不出十年这天下的土地十之八九都会并入自己的皇庄。
土地兼并,并不可怕,如果这个兼并者是这个国家的皇帝,兼并后以雇佣佃农,降低地租来维持国家稳定,这就相当于后世土地国有化,是有利于整个国家的。资本扩张,如果这个资本被帝国牢牢的抓在手里,接受帝国的掌控,这样的资本扩张同样是有利的,不论是土地兼并,还是资本的扩张,只要受到国家的控制,这些都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不受控制资本和土地兼并那才是灾难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