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鸥发现的这个鱼群位于海面下四十多米,正适合使用拖网来捕捞。
这种鱼看上去和鳕鱼有点像,身体侧扁修长,挺有美感的。它们口大、眼大,鱼身光滑、颜色暗褐,上面的鳞片细小而粗糙。从这鱼群来看,这些鱼个头不小,大多数小一米长,有的能长到一米半。
鱼群浩浩荡荡,在水下一直延伸出四五公里,大量的海鱼争先恐后的游动着,看起来很有一番威势。
这种鱼名叫棘鳞蛇鲭,纽芬兰人喜欢叫它蔷薇带,中文俗称油鱼、黑皮牛,从名字就能看出,它们属于鲭鱼而不是鳕鱼。
但是,因为长得像鳕鱼,在加拿大内陆地区和世界其他内陆国,经常有不法商贩就用它冒充是鳕鱼。
实际上这是一种经济价值很低的鱼,根本不能食用,只能用于提炼工业用润滑剂——它体内含有一种名为蛇鲭毒素的天然蜡酯,能够润滑机器。
这种蜡酯在人体内难以消化,食用后容易导致胃痉挛,如果是孩子食用那就更麻烦了,油脂囤积在直肠肯定能引发排油性腹泻。
当初秦时鸥第一次去圣约翰斯购买鳕鱼苗的时候,就有人想用这种鱼苗冒充鳕鱼苗坑他。
如今,秦时鸥第一次坑人,用的也是这种鱼,不能不说天理循环、屡应不爽。
不过用棘鳞蛇鲭坑人确实不要太爽,因为在加拿大和美国,这种鱼被列在了禁止食用的行列。也就是说,渔夫们捕捞上这种鱼,要么卖给工厂提炼润滑油,要么就得想办法倾销到外国去。
当然渔夫们最多的选择还是将之当场丢弃,因为这种鱼实在价值太低!
也是这个原因造成了圣劳伦斯湾棘鳞蛇鲭数量众多,它们喜欢群居,一旦发现一个种群,那往往是储量上千吨……
渔船都带有探鱼仪和声呐雷达,隔着很远这仪器没用,但如果靠近鱼群,那还是能从屏幕上反映出鱼群数量和游动轨迹的。
看到丰收号撒网,又从探鱼仪上看到这片海域确实有大量的游鱼,后面跟随的渔夫们顿时亢奋了,赶紧撒网,有多大网撒多大网,赚钱啦!
一个强壮渔夫从显示屏上也看出了这群鱼的规模,嘴巴一时咧的老大,下意识的问道:“船长,我们真的不撒网吗?上帝,瞧啊,多少鱼!我们扫荡了它们的巢穴!”
公牛大大咧咧的说道:“我真不明白你这么大脑袋里装了什么东西,狗屎吗?既然船长让我们束缚渔网,那显然说明这些鱼没有捕捞价值!这么大的鱼群、水下四五十米、没有捕捞价值,肯定是棘鳞蛇鲭!”
听到公牛这么一针见血的指出真相,秦时鸥小吃惊了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