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的精神头看上去不太好,可能是终日观看典籍,参禅打坐,精神上就很疲惫的缘故,估计让他去种上几个月的田就好了。
看着玄奘那颗锃亮的光头,不由有些心烦,紧着在心里念叨着,就当是在和一个学者说话了。
玄奘很有礼貌,也很符合当世的人们对高僧的期待,见到帝王的时候,无悲无喜的给皇帝见礼,口称陛下,看上去很有气度。
在这个方面必须称赞一下,在和达官显贵的交往之中,一些和尚们做的很不错,加上和尚们喜欢进行各种思辨,讲法,也就很能吸引贵族们和他们交流。
百姓们听了也会觉得高深无比,非常有利于佛教的传播。
…………
“来,坐下说话吧,赐茶。”
玄奘谢过落座,并立即进入到眼观鼻,鼻观口的静坐模式,等着皇帝说话。
别看玄奘和尚很年轻,其实他已经走过了不少地方,整日里和大德高僧在一起论禅修法,自己也写了几本著作,在佛徒之中算是个见多识广,很了不得的僧人了。
自从他随慧真和尚等人去到洛阳白马寺,之后又跟随皇帝车驾来到长安,就再也没有见过皇帝了。
在洛阳的几次交谈,给他的感觉非常不好,皇帝对佛事不算了解,却也不是一无所知,很多话也都能说到点上,只是应该没有看过什么佛经而已。
于是也就给他和其他和尚留下了皇帝颇有慧根(聪明灵透)的印象。
可越是如此,越能体会到皇帝对佛祖漫无敬意,甚至可以说是颇为厌恶的态度,因为他说的每一句话里面,都在刺讥佛教之表里。
这对于信奉佛祖的僧人们来说,就非常危险了。
就像慧真和尚在见过皇帝之后,便跟他谈起了北魏武帝拓跋焘,还有北周武帝宇文邕两位。
虽然慧真没有说的太明白,但玄奘又怎会不明白他的意思?
北魏武帝拓跋焘年间,重用崔浩等人,下诏五十以下僧侣还俗从军,以解兵源之困。
这个事情在当时是可以理解的,并不在于拓跋焘或是他任用的崔浩等人乱下诏令,因为当时连年征战,民不聊生,又赶上佛法盛行于世,百姓们为逃征役,便纷纷逃入空门。
和尚们那会也非常猖狂,满朝文武多数都是佛祖信众,有的人不在朝堂上享受荣华富贵,上赶着想要出家修行,可见其时佛教有多昌盛。
高僧们出入权贵府邸,如入自家庙宇,干出的事情也很让人瞠目结舌,和妇人私通是最为常见的事情。
借着与权贵交从紧密,为人幕僚者也有不少,还有些自恃高峻者,更是参与朝政,把握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