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秦始皇难得地放下了繁忙的工作,殿中堆积成小山的两三百斤竹简也撤下案几,挪到一边,裁剪整齐的浅黄色的麻纸取代了它们,整齐摆放在秦始皇御案上。
皇帝拿起一张幅宽二尺二寸,长一尺的麻纸,果然如黑夫所言,轻盈如帛,但又比帛细密坚韧,因为是精挑细选的,所以看上去纸质匀净,触感平滑,边缘也裁得十分规整。
再看另一张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篆字的纸,始皇帝看着字迹眼熟,便问道:
“是蒙恬的字?”
少府少监蒙恬作揖道:“纸张初制,不知可否书写,诸君不敢贸然献上,便由臣来试笔……”
毛笔肯定不是蒙恬发明的,数年前,黑夫在安陆县公堂上,看到小吏们人手一支笔时就知道了,此物出现的年代很早,孔夫子已经在“笔则笔,削则削”,到战国更加流行。各地称谓不同,秦地谓之笔,楚地谓之聿,江东谓之不律,燕赵谓之弗……
不过,这些“毛笔”和后世区别还是很大的,毛笔头的毛被包在笔杆的外边,然后用漆牢固,与后来的毛笔刚好相反。
前世今生,黑夫都拙于书法,字迹勉强能看而已,加上常年征战,也没想起来改造。
等他来到咸阳时,才惊奇地发现,一种和后世颇似的新式毛笔,已经在宫廷官署里流行起来,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是谓“苍毫”!
一问才知道,这笔又被称之为“蒙恬笔”,是蒙恬因伐楚战败被贬到上郡、雁门守边那几年制成的……
所以蒙恬也只是改造了毛笔,后世以讹传讹,就变成了发明。
由此可见,蒙恬虽以武功闻名,但私底下,也是个喜欢舞文弄墨的,他也不推辞,当场就挥墨写了一份奏疏。
如此一来,便能证明,纸张的确能够着墨书写了。
皇帝心中称善,就是这样一张轻若鸿毛,称量之后重不过十铢的薄纸,上面书写的内容,已经赶上一卷两斤重的竹简了……
秦素来讲究“文书行政”,以纸张替换竹简能让秦吏的效率提高不少,就连秦始皇本人,每天捻着轻巧的纸质文书靠在榻上阅读,也比举着笨重的竹简轻松多了。
随着天下一统,他每天要处理的政务也迅速增加,纵然皇帝勤政,但每天看着堆积如山的简书,案牍劳形,也实在是高兴不起来。
作为一种书写载体,麻纸毫无疑问是合格的,唯一的问题,就是成本了。
“造麻纸所费钱帛几何?”皇帝发问,黑夫便将张苍记录在纸上的账本献了上去。
PS:秦汉布价,《九章算术》:卷三载:“今有素一匹一丈,价直六百二十五。今有钱五百,问得素几何?答曰:得素一匹。”
纸张在古代的价格,最早只能查到唐初的,《法苑珠林》:“令用六十钱市白纸百张作钱”。又《太平广记》载,唐朝佣工“年可四十余,佣作之直月五百。”考虑到秦代一个佣保年薪2500,秦半两的购买力大概是唐代铜钱的两倍,一张麻纸成本半钱还算合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