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态度上的疏远,马上就被内阁的部长们感受到了。便寻思着将情报司纳入正常的监管体制,防备其坐大。除了南峰、刘卫国没有发表意见外,其它部长,都同意了这个提议。
眼见立功心切不成,反被内阁倒打一耙。廖青也是后悔不已。
可惜部长这种级别的提议,他是没有发言权的。所以只能像待宰的羔羊,等着内阁做出决定。
好在杨崇气归气,该有的利益得失,还是分得清的。所以只在情报司内部,特意成立督检处。主要工作,就是保证情报司工作人员,切实履行情报司的规章制度。
级别虽比司长低,但拥有向总统和内阁,检举违法事件、陈述办案经过、以及处理意见的特权。
原有的特殊地位,则依旧保持。
在这些琐事都顺利的推行下去后,滞留在交趾省的难民,也在和解达成后,出现北上返家的现象。
到底故土难离!
若不是实在活不下去了,这些最重乡土情的清国人,是不会离开家乡。所以听到战事结束的消息后,就急巴巴的往家赶。
不过这终究是少数!
还有很大一部分难民,都待在交趾省的难民营里,等着大明将他们送往别处安置。
也是住在难民营的这段时日,他们接受过一定的大明新思想。对于大明的仁政,也多有了解。特别是大明在土地上的安排,让他们很是心动。
所以为了更好的生活,宁愿留在大明。
对于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大明既不劝离,也不挽留。因为现阶段,大明确实养不起这么多人。尽管可以让这些难民以工代赈,但是人实在太多了,管理起来十分麻烦。
再加上甄别工作进展得十分缓慢,使得不少害群之马,败坏了难民营的行事规矩。
这不是难民营的工作人员不得力,而是人手实在不够。像九月止,交趾省已前前后后,接收了近一百八十三万移民。其中已安置到海外的,有四十多万人。
用剑法换算,滞留在难民营的,就仍有一百多万人。
要知道,原本负责难民工作的,只有两千多人。后来大明从各个行政省,又抽调了两千多富有工作经验的行政人员。但是满打满算,还是不超过五千人。
让他们负责一百多万的难民,难度还是不小的。
这还多亏了白莲教和清廷的和解,进展比较神速。否则的话,进入交趾省的难民,还会节节攀升。
正是这个人手不足的现状,使得很长一段时间内,难民营的管理,都比较混乱。很多心怀叵测、鸡鸣狗盗之徒,甚至都在难民营里,偷偷拉帮结派,抢夺其它难民的衣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