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足够的资源,在玩具、动画、传统游戏、电子游戏这些领域全面发展,未来的产业趋势也必然是如此地跨领域。当电影、电子游戏、动画中的任何一个产品在市场上大获成功之后,必然会产生连带的周边经济效应。”唐焕自信地分析着,听得众人点头不已,并完全理解了EA这个土豪买孩之宝的真正动机。
“现在孩之宝的同行们都把主要精力放在电子游戏上,那孩之宝正好趁着机会,进行大肆扩张传统领域。”唐焕的目光落到斯蒂芬.哈森菲尔德身上,“我之前说过的,支持你收购好的项目,可并非空话。”
“我一定尽快开展考察。”斯蒂芬.哈森菲尔德再次点头表态。
“我已经带来了几个方案。”唐焕摆了摆手,助手拿来了一叠文件。
毫无疑问,唐焕拿出了原本时空里孩之宝的大成之作:《小马宝莉》、《变形金刚》、《义勇群英》。
《小马宝莉》的原稿,在1982年由美国插画家和设计师Bonnie Zacherle设计,并与Charles Muenchinger和Steve DAguanno合作完成。
当《小马宝莉》的专利在1983年申请成功时,Bonnie Zacherle已经在孩之宝工作了。
因此,《小马宝莉》的操作很简单,照方抓药、直接找人即可,而且市场推广应该没有太大的时代限制。
《变形金刚》的运作相对复杂一些,但它一开始就和孩之宝有着较深的渊源。
早在1970年,日本的TAKARA公司便从孩之宝那里买下了孩之宝的当家产品《Combat Joe》人形的使用权。
由于当时日本的孩子不喜欢军人士兵一类的玩具,TAKARA公司就把《Combat Joe》改头换面,变成了《变身生化人》系列。
到了1974年,TAKARA公司将《变身生化人》改进为《微星小超人》,即一批透明身体、镀银头部、高约一厘米的可动小人形,并为其创造了一系列的故事,以漫画的形式推出。
当然,这时候的《微星小超人》还与变形以及机器人没有任何关系。
直到1982年,《微星小超人》系列开始加入机器人的角色,将以前的人形技术以机器人的形态表现出来,推出了《微星机器人》系列,其中一些机器人已经可以简单的变形为飞行器之类的交通工具。
在唐焕看来,任何产品在市场上的流行,都是离不开大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