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上下两千年,登基称帝者多如繁星,但像朕这样的肯定是绝无仅有。”梁明一边让木偶似的伸着手让一群宫女穿衣,一边自我调侃诉苦。
“皇上,如今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中州的众臣人虽远在万里,心却是时刻盼望皇上昭告天下。”说话的是梵伟,中州的重臣虽多,可能离的开身的还真只有担着吏部阁部的梵伟一个。
为了继续拔高自己,继续动摇满清统治的根基,梁明的称帝就是必不可少的。毕竟现在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天下大乱,朱元璋的“广积粮,缓称王”的那一套在梁明着行不通,想要触动满清统治的根基,你就必须处于一个与其相对等的地位,也就是皇帝。
但话又说回来了,梁明手下的一帮子文臣现在都窝在中州稳定大后方,武将也是天南地北撒的到处都是,他自己身边的那真是大猫小猫两三只。为了壮声势,铺排场,后面只能跟着一群投靠没两天的降臣举行登基大典,历史上像他这样的“皇帝”还真是绝无仅有。
“那群人分的怎么样了?”梁明看似问的没头没脑的,可梵伟却知道是什么意思。“回皇上,都已经分辨一清了,满人,贪官污吏一类的都已经打入了天牢,那些对满清念念不忘的也关进了顺天府,剩下的这二百余人还都算得上可教之才。”
“那个曹文埴表现如何?可曾靠得住?”梁明想到了迄今为止第一个主动纳降的二品大员,而且还稍了一个在翰林院任编修的儿子——曹振镛。
“曹文埴在北京也算是个刺头,同和珅多有不对,但因乾隆宠信和珅是以多次遭受斥责。不过乾隆对他还是颇为欣赏的,现在虽然是还是户部侍郎兼顺天府府尹,但京师月前传闻此人就要升任户部汉尚书了。”对于这样的人,梵伟自然要查了个清楚,毕竟以前知府以上官员还从没主动纳降的。
“户部?那不是和珅领的嘛?看来乾隆是明着玩平衡啊!不过那也碍不着咱们!继续!”
“曹文埴为官较为清廉,他曹家是扬州大盐商,乾隆帝六次南巡,多落脚扬州,曹文埴承办差务,很得乾隆帝信任。家中尚有一老母亲,如今也在京城,他父亲逝于乾隆四十二年。”
“长子曹振镛生于乾隆二十一年,字俪生,号怿嘉,文埴子。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士,选庶吉士,现任翰林院编修。今天的登基大典就是他与黄钺二人合力操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