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后,殿内就多了七八具尸体。香嫔他们毕竟是特工,不是喜欢折磨人的变·态。所以也不怎么费尽心思的折·磨他们。且从时间上考虑,也需要速战速决。便刀刀戳进他们的心窝子,干脆利落的送他们归西。
再撕下帷幔,盖住尸体。将殿内的灯油,全都泼洒在帷幔上。
当火石擦出橘黄色的火花时,殿外也闪过一道蓝得发白的电弧。
没多久,一团黑烟袭上高空。厚实的乌云,也被冲开一口大洞。殿内的大火,终是引起旁人的注意。
就像一滴水误入油锅,瞬时炸开了花。宫里到处都是奔走的太监宫女。个个举着木桶、铁盆等盛水的器皿,急巴巴的往大殿赶。
可是当下已是大火弥天。炽热的高温,让人根本不敢靠近。但知道皇上、皇后、太子都在里面后,内侍官和护卫统领,都强逼着宫女、太监、以及护卫们,靠近些救火。不过人力总是有限的,在大火面前,他们的努力只能是杯水车薪。
直到雷声不停的天空,猛然下起大雨。在场的人,才松了口气。正在殿外,哭哭啼啼的香嫔,立时诚恳的感激老天有眼。
但她心里,却是冷笑不已。就算大火被瓢泼大雨扑灭了,在场的人也注定要失望。因为最先烧的,就是那些人的尸体。等着他们的,也只有面目不堪,无法分辨的焦尸罢了。
事实上,也果真如此。在大火被扑灭后,殿内没有一人存活。甚至连谁是皇上皇后、男男女女都分不清。
这让很多忠心的臣子,都嚎啕大哭。为皇上、皇后、太子的惨死,而伤心不已。全国上下,也都一片素裹。各个节日庆典、婚宴嫁娶等民间喜事,都要一律禁止。
看上去,越南全国都沉浸在缅怀逝者的伤痛中。
但这不过是表面现象。阮福映刚登基没几个月的时间,百姓对他的感触不深。尤其是越南北方,更对他无感。只是碍着官方的颜面,百姓们也不敢表现得太过习以为常。
而官员们,也没那个时间悲伤。毕竟死者已矣,再沉寖在逝者的伤痛中,已没多大的意义。何况相比阮福映的死,眼下最紧要的,就是谁来继承皇位。
本来阮福映立了太子阮福景,完全不用这些人操心继承人的问题。但太子也跟着被大火烧死,阮福映又没有其他旨意。大臣之间,便因支持的皇子不同,分成数个派系。
按照排序,阮福映的第四子阮福胆,是最适合继承皇位。因为大皇子和三皇子,都已早夭。二皇子是太子,也死了。
但扶持哪个皇子上位,关系到臣子们的切身利益。没有一番较量,是不可能那么容易妥协的。况且包括阮福胆在内的皇子,全都年岁尚小。这上位了,自然需要有人辅佐。
当然,这只是嘴上说说。那么小的孩子,能懂什么。辅佐辅佐,实际上就是掌握国家大权。
跟阮福映走到这一天的大臣,没哪个舍得权利。所以这些派系之间,基本不可能和解。
大明的情报司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便命埋伏在越南的暗桩,齐齐出动。无论哪个派别、支持哪个皇子,无差别攻击。
使得一连三四天,顺化城都血案不断。引得各个派系,间隙愈深,隐隐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许多平常百姓,也都瞧出了危险。个个收拾细软,举家逃离顺化城。一些流·氓地·痞,也趁势出来作乱。使得顺化城的治安,崩坏到了极点。
各地封疆大吏,也趁着回顺化城奔丧的机会。带着重兵,返城支持自己心仪的皇子。
一时间,越南各地兵马调动不断。每天都有军队,来到顺化城,驻扎在城外。
这么多不同阵营的兵马聚在一起,是个人都看出情况不对。各方势力,也都暗暗忍耐着,积蓄实力,准备给对方来个致命一击。
正是这个时候,大明的南洋舰队,优哉游哉的向顺化城赶来。
早在情报司要取阮福映性命的时候,南洋舰队就离开新山镇,前往南海。虽然是在巴拉望岛、吕宋岛一带游戈,像是找西班牙的麻烦。但实质上,是在等越南这边的布局。
如今越南各方势力,都已经大规模调兵,齐聚顺化城。正好给了大明一网打尽的机会。免得分得太散,打起来太耗时间。这也为阮福胆上位,操控越南,铺平道路。
其实对此,张啸有些异议。可能是上次西山朝的不堪一击。让张啸以为,越南的国力,也就那样。无论换了谁,大明都可以直接碾压。他便觉得越南计划可以调整。待将阮朝各方势力一网打尽后,直接废除阮氏政权。把越南,纳入大明的国土范围内。使其成为南洋军管区的一部分。
这个提议,确实让人很动心。可南峰、廖青以及张啸的铁杆盟友-刘卫国,都明确表示反对。他们担心这样做,会引起西班牙和英国的强烈反弹,致使南洋之战,提前爆发。毕竟大明现在,仍在积蓄势力,筹备物资,紧张备战。远没有达到可以开战的程度。
所以他们需要往后拖时间!
另一个是越南和暹罗隔得太近。在这局势趋紧的时候,突然把越南纳入大明的统治之下,会让暹罗警惕和猜忌。特别是发生了缅甸王子遇刺案后,大明和暹罗、缅甸三国的关系,已大不如前。
如果再这么刺激暹罗,肯定加速关系的崩裂。那样的话,正中西班牙和英国的下怀。
再者越南刚统一不久,根基未稳。推翻了阮朝,只会给其他反叛势力以可乘之机。大明也没有那么那种无私奉献,给别人做嫁衣的觉悟。若是接手后,得到的是一个四处反叛的烂摊子,也让大明烦不胜烦。
甚至北边的清国。在知道大明拿下越南后,有很大的可能,会出兵越南。毕竟大明已引起清国的注意了。
综合这么多因素,还是扶持亲大明的傀·儡皇帝。再找愿意听大明使唤、和大明合作的人当辅臣,以幕后掌控的方式,间接控制越南。实为上策!
于是张啸的提议,被无情的否决了。
当然,这只是时机不对。等西班牙和英国被赶出南洋后,越南甚至暹罗、缅甸,都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在大火逐渐向顺化内城蔓延的时候,越来越多的溃军开始向城外奔逃。但他们惊讶的发现,城门外不知从哪儿来的一大波军容齐整的军队。举着火枪,面色严肃的盯着他们。
有的人还想往回跑,结果城门上的守军、城门外的敌军,一起向他们开枪了。看着一地的死尸,没人敢轻举妄动。那些逃难的百姓,也乖乖的听从大明士兵的吩咐,束手就擒。
等到了亥时,东城外,已用铁丝网围起了九个关押俘·虏的校场,占地共计一万多平方米。男女分别关押,无论是平民、士兵、官员,还是皇亲国戚,统统都关在一起。
反正大明现在忙着抓俘虏,没那个时间甄别身份。
在校场周围,还插了近千只火把,将其照得大亮透亮。边边角角,也都有驻守的士兵。另外还有一列列英姿飒爽的士兵不间断的绕着校场巡逻,谁若不老实,就当场击毙。
于是铁丝网周围,堆了一地尸体,目测有两尺来高。这种血的教训,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俘虏们都老老实实坐在地上,宁愿挤着,也不敢靠近铁丝网。
以目前的规模,校场内最少关押了十万俘虏。看上去,就像堆起来的沙丁鱼罐头,密密麻麻的,让人密集恐惧症都犯了。为此大明又用铁丝网围了六个校场,好缓解校场的拥挤状况。
一些新的俘虏,也都送到这校场来。没过多久,四个校场,就已经饱和。
这时从城内往外逃的,几乎没有平民百姓。不是达官显贵,就是溃兵败将。随着城内的火光变得晦暗,逃出来的人,也开始减少。
刘卫国见此,知道时候差不多了。便留下五千人驻守在城外,命他们好好看着俘虏。另带两千雇佣军和六千降军。兵分四路,向顺化皇城挺进。
和城外相比,城内的焦糊味儿,更加浓重。其中还夹杂着尸体燃烧后的怪味儿。经过鼻息,冲进肺腑,让人胃里止不住的翻江倒海。显然城内烧死的人不少,否则味道还不至于这么浓烈。
雇佣军只对血腥味儿无感,不对焦尸味免疫。因此很大一部分士兵就受不了了。捂着嘴巴,大吐酸水。倒是被他们瞧不起的降军,神色淡然,极少有人不适。可能是经历的战事多了,也或许是见惯了这种味道,所以有些习以为常。
这让雇佣军也憋了口气,愣是将到嘴边的酸水咽了下去,强装镇定。
城内因为被大火烧过,所以从前的街道、街区啥的,全都面目全非。一路上都是焦黑的废墟,以及燃烧的火星子。有风吹过,黝黑的灰烬立即扑他们一脸,呛得众人止不住的打喷嚏。
陈家胜作为带路的士兵,走在最前面。目光所及之处,都是塌败的废墟,也认不清地面。坑坑洼洼的,一不小心,就会摔上一跤。尽管这样,陈家胜也认得大概的方向。
不过他曾经的家,却是在大火中灰飞烟灭了。
心里虽有些伤感,但也没什么大的关系。毕竟他的家,已安在了大明的新山镇。那还是两个月前的时候,他跟着顺化城的百姓,一起乘船去了大明。
初到当地,他们就像犯人一样。每一千人,以户为单位,住在一起。然后大明派过来一个队长,众人就都要听他的指挥,服从他的命令。
于是他们整日都在一片很大的荒地上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还要学两三个小时的大明文化知识。
虽然没有自由,过得也比较累。但他们吃得还不错,称不上很苦。若是表现得好的话,那队长还会给一些华元作为奖赏。而且队长还跟他们说过,只要他们安分的给大明种三年的粮食,这开出来的荒田,日后也会分一部分给他们,还允许他们自己耕种。
只是这三年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对陈家胜来说,就是一种煎熬。因为他除了经商,也没其他手艺。无奈之下,只能种地。可他之前根本就没种过地,这日子,过得他苦不堪言。
好在这个时候,大明突然宣布征兵。而且征的还是在顺化城住了五年以上,年龄在十八岁到三十五岁之间,并会读写五百个大明汉字的士兵。数量也很少,只招三百人。
这个条件有些奇怪,也有些苛刻。毕竟他们只学了两个多月,时间也不多。很多人只满足了前两项,就被汉字给难住了。其实有的汉字他们也认识,也会写。但让他们用大明话来读,就比较强人所难了。
陈家胜小时候家里有点闲钱,读过私塾。汉字认得不少,只是读起来有点困难。不过五百个最低要求,他还是勉勉强强的满足了。年龄和居住时限,也都符合要求。便幸运的成了三百个士兵中的一员。
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成了爪哇一团的雇佣军后,他的妻子和孩子,都第一时间搬到了军属区居住。且等他的妻子身子养好了,就可以去大明安排的工厂做事。不用一天到晚的窝在田间地头种地。
等大明官话学得差不多了,住的年头也合适了,他们一家人就可以申请国民资格,并有获得额外的加分。
本来他是冲着不种地的好处去当兵的,没成想,好处竟有这么多。也让他暗自庆幸不已。
思绪越飘越远,结果他一不留神的,噗通摔了一大跤。惹得后面的老兵,都在笑话新兵蛋子没用。连长王凯喝止了众人的嘲笑,转头对着一脸黑灰的陈家胜道:“你知道大明选你们是干嘛的吗?”。
陈家胜立即弱弱的点了点头,表示明白。他也是到了顺化城,才知道大明选他们,就是为了带路的。否则怎么只招收寥寥三百人。
王凯也见好就收,让其继续带路。
一路上,他们碰到的都是散兵游勇。往往没等他们开枪,那些人就跑得没影了。他们也不追击,毕竟他们的目的是内城。而且那些人总不是往城外跑的,那里自有人等着。
待来到南城门时,城门紧闭,墙上守卫森严。好似发现了什么,有了防备。他们也不打草惊蛇,偷偷转了个圈,往东城门行去。结果那里也是同样的结果。
最后到了北城门时,大将军刘卫国也在。等他们一来,八千大明士兵,一个不少的聚在城门外。
原来大明军队入城的消息,已被阮朝的官员知晓了。世上没有不漏风的墙,大明侯在城外等那么久,知道了也正常。
所以正打得不可开交的阮朝官员,竟然态度一百八十度的大逆转。齐齐退到内城,握手言和。准备将大明赶出顺化后,再接着打。
实在是大明给他们的压力太大,才让他们这些利益对立的阵营,走到了一起。
刘卫国也不恼怒!反正上次围城,西山朝灭亡。这次围城,不过是历史重演。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阻碍,都会灰飞烟灭。
他便让军队发动试探性的攻击,发现北城门的守将是个硬角色。手下竟然也有一批火枪部队,凭着居高临下的优势,将大明军队,吃得死死的。
打了这么一晚上,士兵们乘船而来,周波劳累,也该休息了。刘卫国就让士兵就地扎营,养精蓄锐。
城里的阮朝军队,估计也打累了。竟然没有愚蠢的发动夜袭,让一直候着的爪哇一团,失望不已。
次日,刘卫国从望远镜里,看到城头上站了一个面相阴柔的中年人。根据情报司的资料,他知道这是阮朝的高级将领-黎文悦。在阮福映多次身陷危境时,将其救出。后来还扶持阮福映统一越南,建立阮朝。别看他是个宦·官,但颇有大将之才。
正是有感于他的恩情和才能,阮福映才将阮朝其中一支火枪部队,交给他统领。还让他驻守顺化皇城。
此人是阮朝最坚定的忠臣,也是最大的反四皇子阮福胆的代表者。因为在他看来,阮福胆从小就被送到大明当质子,易受大明影响,被大明控制。这从太子阮福景被法国人影响,并笃信天主教,唾弃儒教的前车之鉴上,就可以看得出来。
所以他是不支持四皇子登上皇位的。
凭借着掌控皇城的便利,他所带领的阵营,已将顺化城控制了大半,眼看着就要决出胜负了。却没想到,大明从天而降。将他安排在城门的军队,全部歼灭。
得知这一惊天霹雳般的消息后,他就立即跟四皇子和其他皇子的阵营议和。其它阵营也忌惮大明的势力,便答应下来。以致焦灼的战局,诡·异的停了下来。
观望了好一会儿,刘卫国才放下望远镜。以这城墙的厚度,只能用大炮来轰,才会见效。而且寻常的炮弹,还没用。目前大明也研制出了威力更强劲、火力更足的三代大炮,用来轰这城墙,倒是不错。
可惜的是,三代大炮还在运来的路上,产量也不多。南洋这边,还用不上。
如果用火药炸毁城门的方法,倒是可以。但那样的话,代价就大了。特别是在对方有火枪的情况下,肯定伤亡惨重。
这样的作战方式,大明一向都比较排斥的。
(感谢喜欢吹牛的枪、天地闲人、解放牌、huanhui、湘西一片云的推荐票。今天上医院没时间了,所以只有一章。不过字数有三千字,算作一点点补偿吧。)
Kommentar absatzweise anzeigen
Die Absatzkommentarfunktion ist jetzt im Web! Bewegen Sie den Mauszeiger über einen beliebigen Absatz und klicken Sie auf das Symbol, um Ihren Kommentar hinzuzufügen.
Außerdem können Sie es jederzeit in den Einstellungen aus- und einschalten.
ICH HAB 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