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渤海郡,治所南皮,政厅之中。
袁绍手中拿着一张信纸,神色变幻不定。
这时,有近侍报道,谋士逢纪求见。
袁绍并未放开信纸,只是挥了挥手,示意让对方进来。
不多时,一个身材略矮的文士快步走了进来,正是袁绍手下最信重的谋士之一,逢纪逢元图。
在袁绍还在雒阳,为大将军何进做事的时候,逢纪就已经跟随了袁绍,数年以来,立下不少功劳。
一进门,逢纪就先向袁绍行了一礼。
逢纪知道,袁绍是很看重礼法的,所以他并没有因为与袁绍的关系而疏忽了礼节。
这也让袁绍更加信任看重逢纪。
逢纪早就看到袁绍的脸色不太对劲,为主君分忧解难是谋臣的主要差事,他便问道:“主公你为何事烦心?”
袁绍并不答话,只是将手中的信纸扬了扬,递给了逢纪。
逢纪接过信纸,细细地观看着。
这是冀州牧韩馥的信件,里面实际上就说了一件事,那就是韩馥为袁绍提供粮草万石,以资军用。
逢纪的眉毛挑了挑。
对袁绍来说,韩馥无偿提供给他粮食,应该是好事一件才对。
前不久,十八路诸侯的会盟还没破裂的时候,兖州牧刘岱向他的部下,东郡太守乔瑁借粮,乔瑁不给,结果刘岱就带兵偷袭了乔瑁的大营,杀死乔瑁,然后把乔瑁麾下还有粮草全都据为己有。
韩馥在名义上,也是袁绍这个渤海太守的直属上级,可相比起刘岱来说,韩馥可贴心得多了,不仅没找袁绍要粮食,反而自己掏腰包,供给袁绍。
摊上这么个上级,袁绍应该会很高兴才对,为何他还一副别人欠他几百万钱的样子?
逢纪有些不解。
但在瞥见袁绍有些阴郁的眼神之后,逢纪悚然一惊。
他或许明白了袁绍的想法。
身为四世三公的袁家子弟,诸侯会盟的盟主,如今居然接受别人送来的粮草。
换一路诸侯求之不得的事情,在袁绍眼中,却和耻辱差不多。
逢纪猜对了一半。
袁绍这般表情,除了觉得耻辱之外,更多的还是不甘。
他和韩馥打过不少次交道,韩馥有几斤几两,袁绍再清楚不过了。
袁绍从来都认为韩馥只是一个草包。
论才能,韩馥无谋之辈,顶多能治理一个郡都有些勉强,论任用人才,更是远不如他。
论家世,韩馥也不是世家门阀出生,比起袁家四世三公差得远。
论人才,韩馥手下人才凋零,怎么比得上他袁绍手下人才济济?
不管怎么看,韩馥都应该是全方位,无死角地不如袁绍。
可偏偏韩馥是冀州牧,占据了天下最富裕的大州之一,而他袁绍,却只能当一个渤海太守,枯守着区区一个渤海郡,连粮食都还需要别人的供给。
这样的反差,让袁绍差点发疯。
逢纪虽然没有完全猜对,却也猜出了袁绍的想法。
夺取冀州,将冀州作为自己的根基。
最初逢纪还有些惊讶,但随后他就感觉到,这确实是个很好的想法。
于是逢纪佯皱着眉头道:“这韩州牧也太过分了,像主公这样的大丈夫,怎么能依靠别人送粮食?”
一边说着,逢纪一边偷偷看着袁绍的神情。
他看见袁绍的脸色变得好看了一些,头也在不自觉地微微点着,逢纪就知道,他猜对了。
于是逢纪继续说道:“主公,以纪愚见,冀州钱粮极多,而韩馥不过一庸人,何德何能占据此地?早晚必受他人所害。不如主公将其取下来,也算是为韩馥免掉一场灾难。”
袁绍的眼睛发亮,逢纪的话简直就说道他的心坎里去了。
尤其是按照逢纪的说法,他取冀州,不是做不仁不义的事,而是为韩馥消灾。
的确有些掩耳盗铃了,但这样一来,心里的那一关就很好过了。
袁绍不断地点着头,但是随后,他又有些迟疑地说道:“你说得很有道理,不过,我要如何才能取下冀州?”
他占据渤海一郡,依靠自己的手腕,以及袁家的声望,已经聚集起了不少文武人才,也招募了不少士卒。
如今他麾下,共有马步军近四万。
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可是相比起冀州这样的庞然大物,还是有些不够看。
袁绍估计,冀州的军队数目,起码有六万多。
更何况,他养四万军队,消耗的粮食不少,区区一个渤海郡,根本供养不起。
而韩馥却没有这方面的顾虑。
以冀州的富裕,惹急了韩馥,完全可以拉出十万大军。
哪怕袁绍有精兵良将,自忖击败韩馥不成问题,但肯定会有不小的消耗,届时,很有可能会被近邻摘了桃子,那就是袁绍不愿意看到的了。
不到万不得已,袁绍绝不愿意强攻冀州。
逢纪也有些犯难,要想用一个郡战胜一个州,损失还不能太大,着实有些为难他。
但是逢纪也不愧是三国时期出名的谋士,一个算不上多高妙,却足够实用的计策,就在他灵感一现的时候,被他想出来了。
逢纪连忙说道:“我们现今若是强攻冀州,未免会有不小的损失,可若是我们请别人来帮忙呢?”
“请人帮忙?”袁绍的眉毛皱了起来,他有些不愿意,“请谁?”
逢纪笑了笑,嘴里吐出了三个字。
“公孙瓒。”
袁绍的眉毛皱得更紧了,公孙瓒的实力强大,确实会是很好的帮手,但袁绍绝不愿意和公孙瓒合作。
不是说他们有过节。
而是,他和公孙瓒同处河北,相当于两虎共处一山,又不是一公一母,早晚必有一战。
如果和公孙瓒合作的话,岂不是也要将冀州分一部分给公孙瓒?
逢纪显得成竹在胸,他这才将他完整的计划说了出来。
先写信给公孙瓒,约定好一起攻打韩馥,到时候平分冀州。
等公孙瓒出兵之后,韩馥必定慌乱,届时,再派人游说韩馥。
以韩馥的智谋,多半就会请袁绍来帮忙抵挡公孙瓒。
等袁绍进入邺城,到底是韩馥这个冀州牧说了算,还是他那个渤海太守说了算,那就只有天知道了。PS:鞠躬感谢书友“小贤hhyy”“随风飘摇之人”的热情打赏,太困了,下一章明天更。
逢纪和袁绍在南皮算计着冀州,算计着韩馥,远在邺城的韩馥毫无察觉。
如今,韩馥正在为另一件事而烦心。
几乎在逢纪献出计策的同时,韩馥正在政厅中走来走去,还不时地往门口望一眼,焦急之心不言而喻。
不多时,一个瘦削的身影出现在门口。
那个身影出现的一瞬间,韩馥就马上迎了上去,口中还连忙说道:“公与,你总算来了!”
来人正是沮授。
沮授也顾不上别的,一进门就问道:“主公,你这般着急寻我来,所为何事?”
韩馥这才注意到,沮授的样子有些狼狈,他的衣衫没有拍整齐,用来裹头发的头巾也没扎好,显得乱糟糟的。
再看沮授的脚上,他甚至有只脚是光着的,连靴子都没顾得穿上。
韩馥感到好笑的同时也有些感动,对方因为他的一句话就这么匆忙地赶过来,其忠心可想而知。
同时,韩馥也感到庆幸不已。
若不是韩变拉近了两人的关系,他或许还会像之前一样,并不如何看重沮授,没准就会失去这么一个既忠心,又有能力的臂助了。
在原来的历史上,韩馥将冀州让给袁绍之时,沮授可是竭力劝阻的,可是韩馥却并没有听从沮授的意见,才导致最后的悲剧。
想到沮授的忠心,韩馥又联想到了另一件事,让他的眼中有了几分阴霾。
只见他眼中闪过一丝怒色,用很压抑地声音说道:“鞠义反了!”
“啊!”沮授忍不住惊呼出声,不敢置信地问道:“鞠义他居然造反了?”
韩馥很沉重地点了点头。
如果韩变在场,听见二人的对话,也肯定会惊呼出声的。
鞠义这个无论是演义、历史还是游戏里面都出过场的人物,他是一点都不陌生的。
在演义中,界桥之战时,鞠义带着弓手大败了公孙瓒,还斩杀了公孙瓒的部将严纲。但是演义中他的辉煌仅限于此了,鞠义成了赵云的垫脚石,被赵云斩杀。
而历史上的鞠义,成就远比演义当中的辉煌,可以说,袁绍能够战胜公孙瓒,鞠义居功至伟。很可惜,鞠义为人比较骄纵,而袁绍又是那种翻脸不认人,杀功臣比杀敌人还快的性子,鞠义最后还是被袁绍所杀。
不管是演义还是历史上,鞠义的能力都是值得肯定的,他绝对是东汉末年里的一颗将星。
可是,这样一个名将,居然是韩馥的部下,而且背叛了他?
若是韩变在此,定会为此感到忧心,可无论是韩馥还是沮授,都不知道鞠义将会达到的成就。
他们的愤怒多过焦急。
鞠义所在的家族本来就是河北的家族,但是因为避难而逃到了凉州的西平一带。
鞠义便是在凉州长大的,学习了不少当地羌人的战法。
后来,韩馥成为冀州牧,鞠义投靠于他,韩馥便帮助鞠家重新回到河北,让他们不用再在西凉吃沙子,又对鞠义委以重任,让其在中山国驻守,足量足饷。
给权力,给钱给粮,可以说,韩馥对鞠义是仁至义尽了。
没想到,鞠义还是反叛了。
在得到消息的一瞬间,出现在韩馥脑海里的,就是起兵平叛,要让鞠义为他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如果是之前的韩馥,说不定就这么做了。
可如今的韩馥,未必有多大长进,但他有了一个值得信任,而且有能力的左膀右臂,沮授。
他决定还是听听沮授的意见。
沮授沉思了一下,便说道:“绝不能容忍这种背叛的行为,我们必定要起兵讨伐才对。”
这话简直就说到韩馥的心坎里去了,他连连点头。
沮授接着说道:“鞠义很有能力,主公不妨派张将军前去平叛。”
韩馥沉默了。
他知道沮授说得很有道理,鞠义的能力,他是比较了解的,而且鞠义手上有一支属于他自己的私兵,战斗能力非常强悍,所以他当初才会花那么大的力气去笼络对方。
而沮授说的张将军,他也知道是谁,也知道那位张将军的能力。
如果说要在冀州找一个能击败鞠义的人,那么那位张将军,将是不二人选。
但是韩馥有他的顾虑。
在之前,他对那位张将军还是比较信任的,讨董之时,他便将拱卫冀州的重任交给了对方,而对方也没有辜负他的信任。
但是现在不同了。
经过鞠义的背叛,韩馥如今有一点点的……多疑。
除了像沮授这样的左膀右臂之外,他不再对任何人完全信赖。
在他眼中,那位张将军,也不再是那么值得信任。
派他去平叛的话,他会不会和鞠义同流合污?
更何况,打从心底,韩馥是希望自己去领兵的。
鞠义敢背叛自己,那就由自己亲自领兵,给他一个终生难忘的教训吧。
沉默了片刻,韩馥说道:“张将军他,值得信任吗?还是由我亲自带兵平叛吧。”
声音平缓,却充满了一种不可置疑的语气。
沮授张了张嘴,想要说什么,却终究没有说出口。
他对那位张将军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人心隔肚皮,他也不敢肯定,对方就一定是百分之百忠诚的,他不敢打这个包票。
但是,他还是想最后劝说一下。
毕竟,韩馥的能力他是知道的,要打败鞠义,实在有些困难。
可不等他劝说,沮授便听到韩馥继续说道:“我冀州有可战之兵数万,他鞠义能力再强,士兵再精锐,总不会是我五万大军的对手吧?”
听到韩馥这样说,沮授只能细用微到难以察觉的声音叹了口气。
他知道,无论如何他都是劝不动韩馥了。
尤其是,现在这个,被怒火冲昏了头脑的韩馥。
若是守义在就好了,那个小子有几分鬼机灵,应该能劝得动主公,即便劝说不了,出征的把握也会大一些。
守义?
沮授突然想到了,韩变没有在邺城,可是他在常山郡。
而常山郡,岂不是就在中山国旁边?
一离开州牧府衙,沮授还来不及整理自己的仪容,便找来笔墨,挥毫写就了一封信,派人送了出去。
Kommentar absatzweise anzeigen
Die Absatzkommentarfunktion ist jetzt im Web! Bewegen Sie den Mauszeiger über einen beliebigen Absatz und klicken Sie auf das Symbol, um Ihren Kommentar hinzuzufügen.
Außerdem können Sie es jederzeit in den Einstellungen aus- und einschalten.
ICH HAB ES